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汉风华从扫平西域开始 > 第两百零二章 皇帝之责

第两百零二章 皇帝之责

“此时可是大汉西扩的良机?”
张越忍不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张越仔细回忆着后世对安息帝国的记载。
安息帝国的前身仅仅只是塞琉古王朝的其中一个属地而已。
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尹朗高原北部地区来了一支游牧民族,波斯人称他们为帕奈人。
事实上这个民族之前都是生活在十分广阔的大草原上。
简单来说和匈奴人生活习惯是非常接近的,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族人也都非常的健壮有力且民风彪悍。
他们刚刚迁到这里没过多久就和当地人联合准备共同反抗塞琉古王朝的统治。
这个时候的塞琉古王朝还在忙着跟托勒密王朝的争霸战争。
塞琉古王朝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管尹朗高原方面的问题,因此很快他们就建立了独立的安息王国。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安息王国其实也就与大宛国差不多而已。
但他们的运气不错,此时的罗马也在不断的对外扩张。
罗马人顺利的征服了意大利以及地中海西岸等地区之后,就立刻将下一个目标定为了身处地中海东岸的塞琉古帝国。
由于长期被强势的罗马进攻,塞琉古的统治力一日不如一日。
塞琉古帝国很快分崩离析,很多地区都独立成了一个个小王国。
面对这样的有利局面,安息王国经过短暂的整顿后,就开始了对外扩张的进程。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带领着强大的骑兵部队一举占领了当时尤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米底。
自此之后安息王国就进入到了繁华的两河流域。
五十年前他们又先后的攻陷了塞琉西亚和巴比伦尼亚这两个中亚地区最富有的城市。
随后他们又进一步向东扩张,直到遇到康居和大月氏。
若不是康居人因为东进被大汉击败的话,安息人其实早就放弃了东进的计划。
安息帝国在被康居和月氏人击败后,转而向着西北方向的亚美尼亚地区进发。
从现在收集到的情报来看,安息人在西面的扩张应该还算顺利,如今已经吞并了亚美尼亚。
不但如此,他们还把首都迁移到了西部边境地区的泰西封。
从安息人这一系列的作为来看,显然安息帝国的目标与另一个时空相比并没有发生改变。
他们的目标仍然是往西面扩张。
此时的安息帝国应该正处于其最鼎盛的时期,按照历史记载,他们此时应该拥有800-1000万人口。
不过罗马人也在继续向东扩张,两大帝国很快就会发生正面的冲突。
想到这里,张越在心中判断或许晚些时候西进当会更好。
另外张越也想到了西域此时的情况,西域如今还在全面建设之中。
不管是驰道还是地方建设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他在心中盘算一番,大致计算出如今西域汉军能够出动的最大兵力不能超过三万,而且时间只能维持半年。
张越叹息了一声,“看来此时还不是西进之时啊!”
既然汉军暂时无法西进,那么如何做才符合大汉的利益呢。
……
张越在思考着未来的发展时,未央宫中,杜陵也正式开始为皇帝讲学。
“陛下可知皇帝之责?”
杜陵与诸博士不同,并不以传授经学为主,反而探讨起了皇帝的责任。
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经延一下子引起了皇帝的兴趣。
小皇帝思忖片刻道,
“为皇帝则当保社稷安宁,选拔人才,安抚百姓,选拔官吏,惩治奸邪,奖励良善……”
杜陵道,“善,陛下英明……”
小皇帝闻言却没有多少欢喜之意,而是反问道,“杜公以为如何?”
杜陵道,“臣以为,皇帝乃是天下之望……当陛下成为皇帝之时,就有治理好这个天下的责任……”
皇帝询问道,“杜公以为朕当如何做,才能治理好这天下?”
杜陵摇头道,“臣亦不知!”
皇帝闻言不但没有失望,反而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他感觉这个杜陵与以往讲学的博士文学截然不同。
诸博士文学在经延之时,总是不断的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杜陵竟然会言不知道。
皇帝请教道,“杜公何出此言?”
杜陵道,“臣不过是一臣子……站的高度不够,无法看清全貌……如何敢言治理天下……”
小皇帝并不放弃,“既然如此杜公以为朕当向何人求教?”
杜陵思忖片刻道,“当今天下恐怕唯有两人可为陛下提供意见!”
小皇帝闻言一下子来了兴趣,“杜公所言,一人当为大将军,只是另外一人不知乃是何人?”
杜陵道,“正是西域大都护,威远将军云阳侯越!”
小皇帝一下子回忆起了与张越见面的场景,“竟然是云阳侯!”
皇帝突然问道,“诸公以为诸博士之言如何?”
杜陵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开始讲诉自己所知的关于达罗比荼人文明之事。
“陛下以为如何?”
皇帝若有所思的道,“国虽大忘战必危……大汉必须保持强大的军队!”
杜陵摇了摇头,叹息道,“陛下如何能保证军队不失去战斗力呢?”
小皇帝一时之间竟然发现自己竟然并无好的办法,只得勉强道,“效高皇帝陈法!”
杜陵道,“高皇帝之法固然高明……但时移世易,终有无法实施的一天……”
皇帝其实起身拜道,“还请杜公教朕……”
……
杜陵日渐受皇帝所重,初时贤良文学们还为此弹冠相庆。
但当他们弄清楚杜陵与皇帝所言之事,一个个却是对杜陵恨的牙痒痒。
“杜陵此子,不当人子……”
不过短短半月光景,杜陵在贤良文学之中已然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一时之间,诸博士文学纷纷上书弹劾杜陵,要求治杜陵之罪。
一些自称贤良方正之辈,甚至上书要求夷杜陵三族。
不过与贤良文学相反,关西之人却是对杜陵推崇至极。
功臣列侯们,纷纷把家中子弟送入杜宅,请求为第子。
杜陵亦是来者不拒,不管是列侯子弟,还是诸郡国良家子。
只要上门求学,皆是欣然收下,颇有“有教无类”之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