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72.第72章 8毛一张的书法作品

正文 72.第72章 8毛一张的书法作品

  第72章 8毛一张的书法作品


  “一尺就要八块?”张路显然没有想到:“现代画家的作品也这么贵,这么大一幅画,得多少钱啊?”


  这一会,他与江山同时站在一幅画的面前。


  入眼漫山红枫,上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和周围一众水墨条幅相比,这一幅的确称得上是与众不同。


  尤其是在画的右下角,贴着一张“斋藏品”的标签,灼得江山满眼霞光。


  说起这幅日后成交价为8亿的画作,江山太了解了。


  《万山红遍》是当代作家李可染的大作。


  当时他陆续以这个主题创作了七幅,根据后世成交年代的早晚,成交价也各不相同。


  但,大都在亿元上下,落得锤。


  不过,说起这幅《万山红遍》就有点意思了,这是李可染第一幅画稿超过他师傅齐/白石的作品。


  当年送到荣宝斋寄卖,大掌柜给出了80元的稿酬。


  开心的李可染,好几晚都没睡着,因为当年齐老的大作才卖10元一尺。


  黄宾虹更惨,在这馆里只值8元一尺。


  听起来,已经便宜的不像话了。


  可在52年时,卖一块钱一张都无人问津,还是傅雷实在看不下去了,才买了两张。


  结果给黄宾虹乐的,又送了十几张给傅雷。


  走在前头的工作人员,继续走一路介绍一路:“蒋兆和8块一尺、王雪涛12块一尺、陆严少8块、刘炳森八毛一张……”


  江山越听越觉得离谱,怎么有种在布料商店,扯布的感觉。


  他终于停下了脚步,牙一咬问出了一句:“这八毛一张的书法作品,出售吗?”


  不出所料,工作人员笑着摇了摇头:


  “这些展品有的是馆里收购的字画,有的是荣宝斋暂时存放在这的收藏品,都是不可以对外出售的。”


  江山死心了,他笑着点点头:“原来如此。”


  这会再想想,难怪这一会罗中立、陈丹青他们组团去画小人书了,是比画画值钱。


  要知道,现在江山自己画得小人书,都比这翻了倍的值钱。


  但内心却在翻江倒海。


  就是这些当下,死也不肯卖一张给自己的字画,等到了1981年却又劝着许化迟全部拿下。


  后世总说这笔买卖,是许化迟见不得它们流入国外才出的手,其实是历史博物馆自身经营不善。


  1979年,博物馆专设了一间展厅,面向外宾出售近代画家的作品。


  生意相当惨淡。


  不但没赚到什么外汇,还得倒贴每位三块钱的招待费。


  实在无法维持下去了,就放出消息准备处理一批没什么价值的字画。


  奈何越是贱卖,越无人问津。


  只有家里开画店的许化迟,过来咨询了几次。


  他原本只是想在馆库中挑几幅臻品,却被博物馆劝道,一起买、折上折。


  再三考虑后,许化迟顶着家里的压力,变卖了几处房产,凑齐了20万的画款。


  棺材大小的箱子,一共装了六箱。


  临走时,还被馆长提着一捆书法作品追了上来,请他帮忙也买下一起带走。


  没办法,许化迟只好又掏了100块钱买下。


  那些,正是江山刚刚瞧上的8毛一张的书法作品。


  只这一捆字,许化迟从94年的一千元一张,一直买到02年的4万一张。


  其实,江山倒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


  谁都知道,他有一个喜欢临摹的好习惯。


  走了一圈之后,江山终于找到了黄宾虹的大作,这是他最喜欢的一位大家。


  浓墨重笔、气宇轩昂。


  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多数人都觉得黄宾虹的画作“脏”,白送都没人要。


  幸亏黄老一直在坚持自己的风格,才有了之后的辉煌。


  “唉,”


  江山在黄老的画作前,叹了一口气,之后落寞的离开。


  这一幕,被跟在身后的古铮铮,全都收在了眼里。


  当,江山、黄华和张路走出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却发现身后没了领导的影子。


  “嗯?”张路第一个发现:“你俩谁见到古台了?”


  江山向后看了一眼:“刚刚他不是一直走在咱们后面嘛。”


  黄华,不慌不忙的笑道:“不用担心,古台那么大个人还能丢了不成,估计是去厕所了。”


  经他这么一说,其他二位也想上厕所了。


  于是三人当即决定,去方便一下,顺便寻个领导。


  这一会,古铮铮正坐在博物馆的一间办公室里打电话。


  “经我观察,有两幅画小江同志挺喜欢的……”古铮铮正在给周也明去电话:


  “对了,还有一个……谁来着,名字记不清了,反正那字不贵,才8毛一张。”


  电话的另一头,坐在办公室里的周也明,写得很仔细:


  “……李可染、黄宾虹……还有8毛一张的书法。就这么多?”


  古铮铮看得很清楚:“对,就这么多。”


  周也明搁下笔后,语重心长的说道:“古台,我刚刚得知,文化/部给宗福先的奖金批下来了,整整两千块。”


  “两千?这么高?”古铮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转念一想:“哪个宗福先啊?奖励这么多。”


  “你可真是贵人忘性大,”周也明提醒道:“《于无声处》的作者,这部话剧不是在你们浦江,先火起来的嘛!”


  “噢,”这么一说,古铮铮也想起来了:“那话剧的确很了不起,我听说作品发表后,作者已经做好了蹲号子的准备。”


  周也明点点头,《于无声处》在当今这样的年代,的确犹如一道惊雷。


  组织编排这部话剧的创作班底,也真的顶上了所有的压力。


  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许多优秀的作者才开始重新执笔,畅所欲言。


  只不过,畅着畅着就敞开了。


  周也明,抓着听筒继续说道:


  “按说小江同志这次的功劳也不小,一举为咱们解决了两项难题,也应该好好奖励奖励,但咱们的权力范围……”


  他实在有点过意不去。


  古铮铮接过了话题:


  “不碍事的,小江同志是个实诚孩子,他的思想工作我来做,其实像他这样的民间美术爱好者,咱们奖给他两幅字画,比奖给他钱还管用。”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