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福将

  第70章 福将


  江山觉得有点奇怪,道:“浦江译制片厂还有木工室,我怎么没见着?”


  古铮铮笑了:“哪有什么木工室,其实就是道具室,平时做一些剧情里需要的同声道具。”


  江山笑着摇摇头:“别说,胡厂长还真挺仗义的。”


  “那是,”古铮铮也这样认为:


  “他可真是虎,但也正因为如此,手底下的一帮人各个都向着他,那个去木工室的,还真给老胡做了个五斗橱。”


  “呵呵呵,”江山忍不住笑了出来:“又是一个被逼出来的手艺人。”


  古铮铮指了他一下:“对,就和你一样。”


  305房间的几位全跟着笑了起来。


  “古台,”江山趁着古铮铮的心情不错,试着问了一句:“明天能去玻璃厂那条街逛逛吗?”


  张路立刻好心提醒江山:“江山同志,玻璃厂那一片没什么好玩得,不如我领你去爬长城吧。”


  “你知道什么,”古铮铮瞥了眼张路:“人家小江同志,是想去玻璃厂看看字画。”


  江山猛点头:“嗯嗯嗯。”


  “那可不巧,”张路似乎常来燕京:“玻璃厂前阵子就拆了,好像那一片正在整体改造。”


  江山:“……”。


  的确是不巧。


  不过,仔细想想也没什么,江山其实就是想去看一眼,当下这个年代的荣宝斋,里面的陈列究竟有多经典。


  说起荣宝斋的大名,估计人人都能说上几句。


  毕竟是间,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纷纷在那设有专柜的字画店。


  但,最令江山记忆犹新的倒不是荣宝斋的字画,而是他们家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掌柜。


  都说荣宝斋当年是靠卖笔墨纸砚兴旺起来的。


  其实不然,要说做笔墨纸砚的买卖,打康熙开始玻璃厂的整条街上,比它家规模大的不在少数。


  真正令荣宝斋拔地而起的,其实是“五三”,也就是历代的官卷。


  这一壮举,彻底将莘莘学子都吸引了过来,自然笔墨纸砚也顺带在荣宝斋一块买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科考用的官卷纸张,和奏折,原本就是荣宝斋供得货。


  没说的,又是一出典型的官商同乐。


  在这之后,荣宝斋来了一位叫庄虎臣大掌柜,他就更牛了。


  卖什么文房四宝啊,直接辟出半个店面,做起了名人字画的中间商。


  店里的流水,一下就拉了起来。


  要说这荣宝斋的运势,可不是一般的顺。


  有前任掌柜置办下丰厚的家底后,又有后任掌柜误打误撞的保全。


  而令江山最感兴趣的就是后来这位掌柜。


  1952年,300年的老字号“荣宝斋”转为国营,侯凯被委任为第一任经理。


  这位掌柜来了之后,觉得荣宝斋没有人民的气质,立即对它做出了整改。


  先是卷起了店里墙上陈列的名人字画,该入库的入库,该封箱的封箱。


  然后,摆上一水的苏太宗等大胡子的半身塑像。


  接着,将货架上的文房四宝,也装箱入库。


  全部换成廉价亲民的文化用品、胖娃娃年画、抗战故事小人书。


  最后,将橱窗里齐老的一副花卉摘下,换上了一副气宇轩昂的mzx版《满江红》。


  一切就绪后,十年来了。


  玻璃厂一条街店店自危,唯有“荣宝斋”高高挂起。


  之前,每天必到“荣宝斋”的大家,几乎团右。


  而荣宝斋在侯凯的英明领导下,不但没受任何冲击,还专心在大会堂里,创作了一幅巨型壁画《江山如此多娇》。


  再次,拿到了一块免死金牌。


  这才保住了“荣宝斋”库房里,价值连城的历代书画,和一批稀有的文房四宝。


  要知道,那个时候,荣宝斋已经属于国家的财产,侯经理可一点都不敢大意。


  原本,江山还想去看一看,当下的荣宝斋又是个什么样子,没想到正好赶上了玻璃厂整改。


  另一边,古铮铮看着江山逐渐失望的眼神,安慰道:“小江同志,伱不就是想看看字画嘛,明天去历史博物馆,也是一样的。”


  江山惊喜道:“能看见?”


  古铮铮笑着点点头:“放心吧,年轻的同志去参观学习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周台长已经帮你打好招呼了,明天我们直接过去。”


  江山越听眼睛越亮。


  记得这个档口,历史博物馆还没有设立外宾展厅。


  之后,即使到了79年,也只有外宾可以在专门的展厅,或者“荣宝斋”店里买到近代作家的画作。


  偶然的一次机会,侯凯在老/舍的点播下,明白了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是要吃饭滴。


  1978年,荣宝斋连职工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侯凯回过味来后,赶紧四处奔走。


  这位福将,再一次踏准了局势。


  没费多大力气,有关部门不但宣布恢复了近代画家的稿费,还做出了向外宾售卖近代作家画作,创收外汇的通知。


  不过,江山同志对那些近代作家的字画,倒是一点邪念都没有。


  主要还是为了观摩学习。


  这一会,江山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看向古铮铮道:“古台,辛苦您了,赶紧去歇着吧!”


  305房间里的另外两位,早有此意,他们对那些个玻璃厂和博物馆都没多大兴趣。


  ……


  第二日,早上八点。


  当燕京电视台的小汽车,又停在广电招待所的门前时,浦江电视台的一行人,已经在楼下等着了。


  此时,他们四人正站在人行道上,看着一块街边的“高考落榜生专栏”。


  1978年,高考公布成绩后,燕京市设立了不少这样的专栏。


  主要是留给落榜生宣泄情绪用的,有点像后世大学里的“吐槽墙”。


  头一天刚来时,还没这么些文章,今天再一看,已经没多余的空地了。


  江山仔细扫了几眼,几乎看不见什么吐槽的小作文。


  放眼望去,全都是落榜生为自己加油的宣言。


  满墙皆是正能量。


  “小张,”古铮铮指着墙说道:“这都不知道赶紧拍,多好的新闻素材。”


  张路赶紧拿出相机,对着专栏墙摁下了快门。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