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34章 内参电影

正文 第34章 内参电影

  第34章 内参电影


  “你是新来的同事吧?”


  黑暗中,姑娘传来水晶般剔透的声音:


  “记住了小同志,作为一位合格的配音演员,必须要用专业的视角,去看去感受,再去表达。”


  江河默默看了她一眼,目光重新投向大荧幕,淡淡道:“小同志?这么说你是老同志?”


  “当然,”姑娘道:“我20岁就加入了译制厂,准确的说那时还没建厂,应该叫译制组才对。”


  “刚接触这样的译制片时,我比你还害羞,”


  “但是不行啊,无论什么样的片段,只要是自己对应的演员,就必须反复看,反复说,,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难怪她此时比自己还镇静,果然见惯就不怪了。


  江河表示理解,但还是很好奇:“刚刚那样的片段,伱也配过?”


  “我刚进组的第一部戏就有这样的桥段,”姑娘的嗓音悠长而空灵:


  “那个时候别说开口,我连看都不敢看,”


  “慢慢的,发现组里的同事都非常专业,为了配合角色,都在一遍遍对着口型看片,”


  “之后我也开始直面屏幕,该说的时候说,该笑的时候笑,对了,我连喘息声都配的很准。”


  自小就患有哮喘的江河,平时最拿手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


  此时他早已恢复平静的状态,听了姑娘的话后,嘴角一扬:“我也喘的很好。”


  姑娘立刻转头看他,对比之前的速度,她应该是上火了。


  “千万别误会,”江河及时补了一句:“我打小就有哮喘。”


  “呵。”姑娘之后没再说什么。


  她名叫吕晓,与江河同龄。


  虽然只有25岁,但的确是译制厂的元老。


  在之前,电影院只能播放样板戏的那十年里,已经配译了数量庞大的进口电影,也就是传说中的内参片。


  那个年代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接触到内参片,内容和数量都极为丰富,可想而知那时大院子女的眼界有多宽广。


  也正因为有这项需要,所以胡厂长带头组建的译制组,在那几年并没有受到任何波及。


  虽然当年的草台班子是在一间旧车棚里完成的录制过程,但所有组员的工作态度,仍非常认真积极。


  到了1978年,自年头开始,译制厂更是忙疯了。


  《孤星血泪》《悲惨世界》《尼罗河上的惨案》《摩登时代》……,现在又来了加急的《追捕》和《望乡》。


  那些电视台引进的连续剧,就更不用提了。


  也就在最近这段时间,译制厂陆续来了好几位新同事。


  看着他们稚嫩的模样,吕晓觉得有必要提醒一句,毕竟从前她也是被老同志一路提携过来的。


  当观影室的灯光重新亮起时,江河才看清,身边的姑娘长得和她的声音一样甜美。


  两人相互看了一眼,没有招呼,也丝毫不见尴尬。


  之后,二位一块迈着散漫的步子,走了出去。


  “二哥,”


  江山正好走了过来:“电影看完了,精彩吧?”


  说完,他才注意到,二哥的身后走出位年轻的姑娘,直接越过了他俩。


  江山知道内部电影有多完整,一脸尬笑的看着二哥,却发现二哥的脸上,无波无澜。


  “我要回去了,”江河淡淡道:“你忙吧。”


  “我也回去,今天厂里放我半天假。”


  临走之前,江山去财务室提前领了当月的90元工资,胡啸居然给多算了两天工钱。


  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江河才知道弟弟从明天开始,被借到电视台工作了。


  对于老三的精彩折腾,江河已经开始习惯。


  “陪我去书店一趟,”江河依然是一副瘦不禁风:“我想学外语了。”


  “走,”江山欣然前往:“顺便把月饼给买了。”


  两个一米八的大个迈出厂门时,谁也没有注意到人行道上的余文文。


  当身穿崭新白衬衣的江山,从译制厂里面走出时,她还以为自己认错人了。


  “江山?”余文文皱着眉:“他怎么会来这种对方?”


  余文文抿了抿嘴唇,忍不住走向了译制厂的传达室:


  “师傅,请问刚刚出去的那位男同志来你们这干嘛?”


  “哦?”鲁师傅听见后,向街道上张望了一下:“那是小江,他是咱们厂的翻译。”


  “翻译?”余文文顿时眼眸震颤:“你没看错?”


  “怎么会看错,这厂里我有谁不认识?就是江翻译。”


  余文文:“……”


  今天是9月28日,也是江山来到1978年的第一个中秋节。


  “糖票搞到没?”


  二哥微微点头:“昨天趁妈给小白洗澡时,顺了三张出来。”


  “哦了,”江山特想尝尝这个年代的月饼:“一会多买点。”


  很快,兄弟二人提溜着两盒月饼,一头扎进了书店。


  由于江河要买外语书,两人直接就蹭蹭上了二楼。


  这个年代的书店,有一大特色,一楼售卖普通书籍,二楼主卖内部图书,说白了就是翻版书。


  此时国家还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可以随意翻印外版图书。


  纸张粗糙,价格便宜,各种最新的外文原版词典,科技书刊、港台中文社科专著、托福应试资料,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但二楼的书,只限国内读者购买,外籍人士非请勿入。


  江河拿了两本《日语说和写》,他记得老三对自己说过,日语最好学。


  江山也没空着手,一楼琳琅满目的小人书,最贵的才一毛五一本,他直接就给俩孩子挑了20本。


  这边兄弟俩又逛又买很是休闲,另一边的老大江海却不大轻松。


  这几天,他和副刊部的蔡文升,几乎走遍了浦江的大小企业。


  没想到即使是最亏损的企业,也不能接受登报广告宣传。


  今天江海和蔡文升照旧兵分两路,一人带着一名下属游说浦江市场。


  这一会,他正坐在“红星日用化工厂”的业务科里。


  解释的口干舌燥的江海,再次向袁科长说明了刊登报纸广告的好处:


  “……袁科长,你要相信媒体宣传的力量,我们报社很重视你们的产品,一定在最好的位置刊登:红星洗发水的广告。”


  “这个嘛,”袁科长点了点浦江日报的广告报价单:“一条广告500元一天?”


  “对,500元一条广告。”


  也不知道江山在哪打听到《天京日报》700元一条的广告报价。


  江海和蔡文升咬咬牙后决定,先以刊登为目的,把价格一降再降。


  面对为数不多,对广告提议有兴趣的“红星日化”,江海觉得只要对方接受刊登广告,再优惠点也无妨。


  “这样吧,”袁科长面对这位年轻的总编,笑道:


  “你不是一直说肯定有效果吗,那就写在合同里,必须保证我们的产品刊登广告后,能卖出……一半。”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