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240章 新约(2)

正文 第240章 新约(2)

  第240章 新约(2)


  第二日,赵煦在两宫簇拥下,来到崇政殿上。


  在乐师的吹奏中,辽使萧不达也,带着庞大的使团,抬着一筐筐的回谢礼物,到了崇政殿。


  宋辽盟约已有百年。


  百年来,彼此君王互相遣使朝贺,礼数上从来都很到位。


  即使如此,这一次的辽使来谢,带的礼物也是前所未有的。


  赵煦看着礼单,都有些恍惚了。


  礼单上,密密麻麻的用黄金开头的礼物,足以表明辽国的诚意以及辽人迫不及待的心情。


  这可以理解!


  毕竟,那可是三百万贯的浮财!


  辽人当然要厚礼而来。


  不过,礼单上最让赵煦欢喜的,还是其中的赫然标明的一种作物:敬献西瓜种子二十斤!


  这就是意外的喜事了。


  当然了赵煦明白,现在的西瓜和现代那种糖分充足的西瓜是两回事。


  现在的西瓜瓤,大部分都是白的。


  现在的西瓜唯一的用途,就是作为一种干净的水源使用。


  至于食用?甚至作为一种水果?


  那就是想多了!


  西瓜要演化成现代的西瓜,没有几百年的演化,想都不要想!


  但,这对赵煦来说,依旧是意外之喜!


  因为,未来的航海事业,特别是往来日本、交趾、吕宋这样的地方的时候。船舱里备上几十个西瓜,是可以救命的——这些是西瓜最初在地中海地区传播的最关键原因。


  放下礼单,赵煦就道:“传辽使上殿……”


  ……


  萧不达也,穿着契丹人的服饰,走入崇政殿。


  然后,他来到殿中,微微抬头看了一眼那端坐在御座上的南朝少主,便恭身拜道:“受大辽皇帝之命,外臣萧不达也,敬祝大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贵使免礼!”稚嫩的童声在耳畔说着:“请贵使代朕,转达朕对大辽皇帝陛下的敬意……”


  萧不达也勉力看向御座,可惜看不清楚。


  只能隐约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端坐在御座上。


  他穿着褚黄色的常服,戴着小小的幞头,就这样安静坐在御座上。


  想起昨天耶律琚等人的话。


  萧不达也慢慢的挺直了身子,说道:“大宋皇帝陛下的谢意,外臣一定转达……”


  “此番外臣奉命而来,除了答谢大宋太皇太后、皇太后及皇帝陛下遣使庆贺我主生辰之外……”


  “便是奉诏前来,商议前时,皇帝陛下许诺我朝使者耶律琚等之事……”


  说到这里,萧不达也看向那御座上的少年君主的身影。


  “外臣斗胆,敢问陛下,是否果然愿以贵国每年所赠我国之岁币,化为交子,岁给三百万贯?”


  说完,萧不达也就紧张起来。


  在每年三百万贯的财富面前,没有人能不紧张。


  这可是每年三百万贯!


  能够买的南朝商品,是过去的好几倍!


  国中上上下下,都被这笔钱所惊动。


  就素来桀骜的渤海人,也因此跃跃欲试,想要分一杯羹。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笔钱能否拿到手?能否顺利使用?


  已经成为了维系辽国内部稳定的基石!


  便听着那御座上的少年说道:“这是自然……”


  “朕闻大辽缺钱,念及两国百年盟好,便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若大辽天子同意朕的那些条件……宋辽新约便可确定……”


  “两国交换盟书后,便可立刻实施,明年正月就可以看到第一批交子……”


  萧不达也听着,努力的咽了咽口水。


  立刻就恭身再拜:“启奏大宋皇帝陛下,我主大辽皇帝,已经授给外臣全权……”


  “若陛下愿意,今日,便可重定盟书……”


  南朝提出的那些条件,算什么条件?


  三百万贯抽二十三万贯税?


  那不还剩下两百七十七万贯吗?


  照样是巨款一笔!


  其他的细节,辽国人更是看都不看,他们也懒得看。


  他们现在满脑子都是孔方兄,一下子每年能有两百七十七万贯铜钱消费。


  辽国上下,都已喜大普奔。


  现在,上京城只有一个想法:夜长梦多,赶快定下来!


  明年就来南朝买买买……


  好多人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购物单。


  建盏、上等茶砖、蜀锦、南朝的瓷器、佛像……


  而这些人,没一个好惹的。


  既有皇后家的人,也有五院部、六院部的夷离堇、详稳,自然也包括了诸宫帐的王爷们。


  从太祖的弘义宫到兴宗的延庆宫。


  每一家都已经列好了清单,就等着钱到位就要买买买。


  “善!”御座上的少年抚掌而赞。


  萧不达也不知为何,在听到那位少年天子的赞许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有种跳进了猎人陷阱的错觉。


  “南朝的葫芦里,到底在买什么药?”萧不达也想着。


  但,他有再多疑问现在也没用了。


  这个条约必须签!


  他不签,回去就会被所有人撕碎的!


  于是,萧不达也只能俯首再拜:“唯……外臣谨从皇帝陛下旨意……”


  ……


  <div class="contentadv"><div id="txtmid">


  赵煦看着殿中的契丹使者。


  他慢慢闭上眼睛,心中得意无比。


  这只会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就要想办法,将辽国的黄金、白银储备,统统忽悠到大宋来。


  到最后,即使辽国发现,他们辛辛苦苦是在给大宋打工,也已经来不及了。


  那个时候赵煦也不需要再和他们虚与委蛇了。


  这就是阳谋!


  只要契丹人腐化的速度足够快,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脱离赵煦为他们编织的消费主义陷阱。


  那么,契丹人可以抗拒消费主义吗?


  赵煦回忆着,他在现代见到的那些辽代文物以及遗留的辽代寺庙。


  他知道,辽人不可能抗拒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于是,赵煦便命右相韩绛和辽使商谈和约细节。


  同时传召了馆伴使曾布上殿,待韩绛和辽使商议结束后,当殿草制盟约细则。


  这一切都发生的很快。


  不过半个时辰,新的盟约,便已经订立。


  大部分条款,都引用了旧约。


  依旧是大宋、大辽结为兄弟之邦,每年四时、节庆遣使互贺,双方君主按年齿和备份论交。


  只是修改了岁币部分。


  因为大宋主动展示了自己的诚意,所以辽国人也很大方的不再纠结于名词。


  接受了大宋方面的对于给付大辽的交子的称呼——赠。


  不是献,也不是纳,完全是出于兄弟友谊,两国关系的赠礼。


  新的盟约规定:大宋将每年赠大辽的白银二十万两、绢布三十万匹,作为准备金,以此为本,每年发行一批面值三百万贯的交子,以备大辽采购大宋财货之用。


  同时,大宋将在交子印刷完毕后,从中抽税二十三万七千七百贯。


  此外,这些交子也不是直接给付辽国。


  而是由宋辽双方皇帝各自遣使,共同监督。


  每次动用,都需要辽国皇帝行文到相关榷市,说明要购买的东西、数量,然后再由辽国方面在大宋方面陪同下在市场购物。


  购物之后,大宋向商贾给付交子。


  而商贾持交子,到汴京再兑换成铜钱。


  对于这些规定萧不达也自然是没有任何异议。


  他和他代表的耶律洪基是最支持大宋方面的这些提议的!甚至可能是认为,必须有这一条的!


  为什么?


  因为这些规定,虽然看上去很麻烦,也很啰嗦,但它明确了只有大辽皇帝才能动用这些钱!


  于是,在耶律洪基的理解中,这甚至比直接送三百万贯铜钱给他,更让他开心!


  为什么?


  因为这些钱虽然是在大宋,可需要有他的命令和批准才能使用。


  换而言之,这就完全是他耶律洪基的个人财产。


  宰执也好,北面贵族们也罢,甚至就是历代先帝的宫帐军,都不能越过他来使用这些钱。


  这不就是大宋帮着大辽稳定皇权,加强皇权吗?


  特别是考虑到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的年纪,有了这一条后,即使耶律洪基哪天嘎了,耶律延禧被迫年少即位,只要他能掌握这笔钱,只要大宋只认他是唯一合法的大辽天子。


  那么,国中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就会安分!


  这才是耶律洪基急匆匆的派遣萧不达也南下的原因!


  更是耶律洪基这一次送来的礼物如此丰厚的缘故。


  更是他愿意将西瓜这种目前被辽国垄断的作物,连同辽国掌握的种植、栽培技术,一起送给大宋的原因。


  须知过去,辽国人可是一直将西瓜这种作物看的很紧。


  视作铁、钢一般的战略物资,严格管控的。


  因为这东西,对骑兵的加持很大。


  骑兵作战,带一个西瓜在马背上,就可以深入干旱的荒原,三五天都不需要为水源发愁。


  渴了,就打开一个西瓜。


  如此,干净的水源,就唾手可得,同时西瓜本身还能饱腹,多多少少可以补充些能量。


  对骑兵而言,这就是莫大的帮助!


  现在,耶律洪基肯将这样的宝物,也送来大宋,足可见其诚意。


  宋辽盟约正式订立的消息,立刻从宫中传出。


  整个汴京,旋即轰动了起来!


  无数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的权贵、形势户们,此时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人人摩拳擦掌,都在想着如何将辽国人口袋里最后一个铜板给掏干净。


  而借着这股东风,一份不同于过去所有小报的小报出现在了汴京街头。


  它印刷精美,字迹清晰,还有着不同的版面。


  在这份小报上,不仅仅刊载了全新的宋辽盟约内容。


  还专门开辟了一板块,评论了盟约的内容。


  它还有了名字:汴京新报。


  最重要的是……这份所谓的汴京新报一出来,仅仅是数量就将其他小报彻底碾压——数万份汴京新报,就像从地里冒出来的一般,在这个夜晚充斥在汴京城的每一个瓦子、勾栏里。


  于是,一炮而响!


  注:西瓜是在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了基因突变,才变成了现在的西瓜。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黑奴吃西瓜了吧?因为过去西瓜不甜!只能解渴。


  PS:西瓜在中国,最开始是辽国垄断的作物,辽灭亡后,才慢慢传到了南宋。


  最开始也是白瓤,但文天祥时代出现了红瓤西瓜,但依旧没有多少糖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