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152章 撤退

正文 第152章 撤退

  第152章 撤退


  大辽大安元年,大夏大安十一年,大宋元丰八年五月壬寅(初十)夜。


  葭芦河河畔,星光灿烂,仁多保忠牵着羊,走入一个山谷中。


  巫师已经在等着他了。


  这是党项人的咒羊礼。


  一种在战前占卜吉凶的仪式。


  黑色的山羊,被仁多保忠直接丢进了巫师挖好的火坑中。


  山羊被丢进火坑后,立刻哀鸣着挣扎起来,很快就被烈焰吞噬。


  巫师身边的人开始不断向火坑丢入干柴。


  羊肉烧焦的味道,随之在火坑周围弥漫。


  巫师念念有词的开始跳起了舞蹈,呼唤着葭芦河的河神以及横山的鬼神,以及党项人的先祖。


  山谷外面,跪满了跟着仁多保忠来的本地党项部族首领。


  这些愚昧的部族首领,就信这个!


  但无所谓,巫师明天早上剖开的羊肚子里的羊心,一定没有一滴血!


  这样大军就可以直扑葭芦寨,将这颗钉子拔掉!


  靠着这个战功,他仁多保忠就可以回到兴庆府去夸功,太后也会知道,虽然老元帅不幸战死,但仁多家依旧是大夏的支柱!


  仁多保忠就这样站着,看着火坑里的火焰渐渐熄灭,看着巫师们在他面前手舞足蹈。


  直到天色渐渐亮起来,晨雾在山谷弥漫。


  此时,巫师们上前,将那被烧焦的羊,从火坑中刨出来。


  然后七手八脚的拿着刀子,把羊肚子剖开。


  将已经被闷熟的肠胃取出。


  然后走到山谷外,举着羊肠,展示给所有部族首领看——羊肠是通顺的,没有结块,也没有堵塞!


  部族首领们看了,纷纷用着党项语大喊起来。


  接着,巫师又走入山谷,将羊心割下,再走出去,当着所有人的面,剖开已经熟透的羊心没有一滴血在里面!


  首领们再次欢呼,叩拜神明保佑。


  然后,巫师将羊心分给所有首领。


  每个人都是狼吞虎咽的咽下着被神明赐福过的羊心。


  他们相信,这将带给他们运气和祝福!


  让他们在战场上可以中箭不死!


  仁多保忠却只是看着这一切,无动于衷。


  直到仪式结束,他抽出了手中的兵刃,走出山谷,走到所有首领面前,大声说道:“天神保佑,佛祖庇护!”


  “大白高国,此战必胜!”


  “必胜!必胜!”首领们欢呼雀跃。


  仁多保忠则踌躇满志。


  他派出去的探子,已经彻底查明了。


  葭芦寨周围的南蛮军堡守军加在一起也就两千多!


  葭芦寨里更是只有一千不到!


  而且守备松懈,毫无防备!


  骑兵冲击下,要是运气好甚至都不需要攻坚就可以破城!


  ……


  黄河北岸的葭芦寨。


  晨雾刚刚散去,一骑轻骑就疾驰入城。


  然后,知葭芦寨、东头供奉官王英被人紧急叫醒。


  随后,葭芦寨的警钟就被敲响。


  所有在葭芦寨里的士兵、百姓、商贾,都抬起头来。


  他们看到了,知寨王英带着葭芦寨的守军,披挂整齐的走上了寨墙。


  同时,大批的官吏开始敲着锣鼓,挨家挨户的开始通知起来。


  “西贼将入寇,举城之中,无分汉蕃青壮男子,皆当上城守备……”


  “凡有不从者,军法从事!”


  “事后退敌,论功行赏,朝廷亦绝不会亏待尔等!”


  这是葭芦寨的居民的义务。


  他们被安排到这里,就是来戍边的。


  像是去年的定西城大战,守将秦贵带着一千多守军,动员了全城的汉蕃居民上城防守。


  战至最后,连蕃族的妇女也拿起了武器,站上了城墙,汉、蕃的孩子们则承担了大部分的送水送饭的任务。


  哪怕是老人,也参与了协助守城。


  所以战后,秦贵得以升官,而所有守城之人,无论汉蕃、无论男女老幼,都被重赏!


  许多蕃人,甚至因此直接被授官。


  所以,当警钟敲响,官吏们开始挨家挨户动员后,大部分葭芦寨的居民,也都已经主动的穿戴上了自备的皮甲,带上了弓箭,背起了箭囊。


  边塞之地,特别是葭芦寨这种地方。


  本来就是亦兵亦农,也是保甲法执行最严格,训练最多的地方。


  几乎所有居民,都具备军事知识。


  叫他们野战,可能不行,但依凭坚固的城防工事,却是谁也不怕。


  恰好,葭芦寨地势险要!


  而且,此城是元丰三年时沈括在攻占了西贼葭芦寨后,在其原址上扩建而来。


  其背靠黄河天险,坐落于山崖之上,控扼着周围百里山川。


  山上有水源,有存粮,还储备了足够的箭矢和滚石。


  <div class="contentadv"><div id="txtmid">


  在有着防备的情况下,即使是重兵围攻,急切之间根本奈何不得!


  况且,在葭芦寨的另一侧,距离葭芦寨不过八十里的无定河南岸,还有着米脂寨和葭芦寨遥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


  ……


  烈日高照。


  仁多保忠骑着马,走到一个无名的小山上。


  他远远望着,那屹立在黄河北岸,高举于山崖上的寨堡。


  城门已经完全关闭!


  寨墙上的守军,正严正以待!


  怎么可能?


  为什么会走漏消息?


  仁多保忠的脸,一下子就黑了。


  突袭,要变成强攻了!


  而且看上去对方准备已久,不似仓促发现后手忙脚乱的样子。


  就这么撤军?


  不可能!


  仁多保忠知道,他这次出征,带了整整一万五千骑兵,一人双马,从兴庆府出发。


  他们只带了半个月的粮食!


  如今,带来的粮食早就吃光了,现在吃的全是从横山羌部强征的粮草!


  要是就这么退了,且不说回去的粮草怎么办?


  再去抢羌人吗?


  这样的话,横山的羌人又不是傻子,他们会悄悄的跑到南蛮子这边来乞食。


  若是如此,那他算什么?


  来给南蛮送人口?


  南蛮怕是巴不得他这样做!


  所以,只能强攻!


  就算是拿命填,也要把葭芦寨填下来!


  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犹豫,仁多保忠就召集了左厢神勇司各部党项头人。


  命令他们做好攻城准备——虽然他们也是党项人,可党项人分成了几百个不同的源流,拓跋是党项没讹也是党项,甚至仁多也可以自称党项。


  五次兰州会战,被驱赶着蚁附攻城的,不是吐蕃人就是这些党项小部落的人。


  所以,仁多保忠根本不在乎这些人的伤亡。


  他只要葭芦寨!


  当然了,仁多保忠也知道,单纯靠着人命填,就算把这些党项小部落和带来的羌人青壮全填进去,恐怕也填不满那葭芦寨的寨墙。


  所以……


  他还同时下令,让泼喜军就地制造攻城器械。


  至少要为攻城的青壮提供掩护,不能让他们白白送死!


  然而,仁多保忠的命令刚刚下达。


  各部的头人们,被逼着回去准备的时候。


  他的探子就报告,在葭芦寨的另外一面,出现了一支骑兵。


  是南蛮的骑兵!


  人数虽然不多,只有几十骑。


  但他们打出的旗号,却让仁多保忠惊骇!


  訾!


  来前,仁多保忠做过功课的。


  他知道,南蛮的河东路,姓訾的大将只有一个—河东路第一将訾虎!


  他本是横山羌部,投了南蛮后,屡立战功,竟成为了南蛮的遥郡,相当于大夏的监军、统军。


  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和他的军队,素来是跟着那个总是喜欢派军来左厢神勇司打草谷的那个南蛮大帅吕惠卿出现。


  几乎所有有吕惠卿出现的地方,都有他!


  仁多保忠没有办法,只能亲自带人去侦查!


  然后,仁多保忠的心就凉了半截。


  在葭芦寨的北侧,一支骑兵隔着数十里,远远的看着他。


  这些骑兵不多,也就一千不到,大概八九百。


  但问题是他们身后还有多少?


  此外,在黄河的对岸,又该有多少?


  于是,仁多保忠知道,他必须做出选择了。


  是撤是打?


  撤怎么撤?如何撤?


  对方衔尾攻击,就吊着自己怎么办?


  打,又该怎么打?


  攻城吗?万一被南蛮偷营甚至切断了后路,一旦如此顿兵坚城之下,后路被断,那他和他的军队就要和当年南蛮五路伐夏的大军一样,陷入死地和绝地!


  假如不攻城,转而先去击败南蛮援军。


  可万一对方不跟自己打,反而只是吊着、拖着,等着南蛮国内的大军集结、调动过来。


  那他这么点人,够干什么?


  他是来奇袭的,不是来送死的!


  仁多保忠只在心中转动了片刻念头,他就已经有了决断。


  走!


  立刻走!


  马上走!


  走的越晚,危险越大!


  仁多家的骑兵,每一个都是他未来的依凭,不能白白死在这里!


  不然,即使他能打赢,只要这些宝贵的亲兵损失过大,回了兴庆府他只会是梁乙甫粘板上的肉!


  反之,只要他的本部精锐可以保留。


  那么,就算梁乙甫再想怎样对付他,也只能无能狂怒!


  最多不过骂他几句!


  想通这一点,仁多保忠立刻就召集他的弟弟仁多洗忠以及其他本部大将,开始布置撤退的事宜。


  撤退,从来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兀卒去年御驾亲征兰州城,顿兵坚城下,久攻不克,粮草吃尽后被迫撤退。


  结果被南蛮骑兵衔尾追杀,于是死在撤退路上的人,甚至比攻城的人还要多!


  所以,这个事情必须小心布置,仔细应对。


  明天再补更!~


  注: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49,十月戊寅条:诏:定西城守城汉、蕃诸军并妇女,城上与贼斗者,人支绢十匹,运物者,七匹,城下杂役者,男子五匹,女子三匹。


  北宋像这样壮烈的守城战,发生了不止一次。


  但定西城是最特殊的,因为汉蕃都上城了,连蕃人妇女也上城作战杀敌,而且杀了很多敌人!


  最终小小的定西城,屹立不倒!


  西夏大军损失惨重!


  所以说,我一直讲赵佶是废物!


  北宋发动军民一起守城是传统!


  赵佶赵桓却没有这个胆量!


  活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