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人,得加钱 > 第八百九十五章 喝茶,喝茶

第八百九十五章 喝茶,喝茶

以“福王”改封福临,明显是有深意的。<br/><br/> 因为这个“福王”对应同样以福藩承继明朝大统的弘光帝。<br/><br/> 两人得位都不正,都有若干争论。<br/><br/> 三大老有点发懵,怎么就福王了?<br/><br/> 还没来得及讨论,就见皇帝陛下端起茶碗,露出冥主的微笑:“老规矩,表决吧,同意的喝茶。”<br/><br/> 说完,自己先品了一口。<br/><br/> 这回是好茶,地道的高哒。<br/><br/> “......”<br/><br/> 三大老同时端起茶碗,互相客气谦让:“喝茶,喝茶。”<br/><br/> 就此通过,办公室内气氛愉快。<br/><br/> 君臣相处甚是融洽。<br/><br/> 甭问,问就是新朝的气象。<br/><br/> 福临从皇帝变为福王,其皇家园陵“孝陵”当然也得调低规格,缩减占地面积,这些有关部门会依法办理。<br/><br/> 但一个新问题出现了。<br/><br/> 福临不再是大清的皇帝,那他额娘孝庄怎么弄?<br/><br/> “实事求是好了,太宗生前所立皇后为哲哲...”<br/><br/> 老阿的意思是本朝只尊哲哲,至于孝庄追夺一切荣誉封号,改以皇贵妃礼。<br/><br/> 国史称福王生母孝庄皇贵妃。<br/><br/> 老博迟疑道:“这样搞法,蒙古那边会不会有什么不满?”<br/><br/> 李会长也觉得对孝庄还是维持原样的好,虽说蒙古那边经四朝不断减丁,已经对大清构不成太大威胁,但要是因为动了孝庄导致科尔沁的孝子贤孙们同关外八旗联合起来,那就大大的不美了。<br/><br/> 蒙古的破落户再穷,也是能骑马打仗的。<br/><br/> 几万蒙古叫花子骑兵黑压压的跟着关外八旗冲进来,纵是皇帝陛下武功盖世,怕也得哆嗦几下。<br/><br/> 要知道这会维新朝廷直接控制的骑兵数量只有几千人。<br/><br/> 贾六也意识到动孝庄有和蒙古发生军事冲突的潜在危险,便说此事先搁置,待解决关外八旗再说。<br/><br/> 继而吩咐顺治以来的实录、国史都要重修。<br/><br/> 今后顺治时期就叫福治时期,其它不必变动。<br/><br/> 若需变动,需报呈他这个皇帝批准。<br/><br/> 总之,要对历史负责。<br/><br/> 解决完顺治,就轮到康熙了。<br/><br/> 考虑康熙在位期间平定夔东抗清武装,完成中国版图一统,并平定三藩、消灭明郑及收复漠北,对朱明后人斩草除根避免死灰复燃,并大兴文狱等功绩,贾六力排众议封康熙为多罗灵郡王。<br/><br/> 同理,康熙时期一律改为“灵治时期”。<br/><br/> “灵”,非好字。<br/><br/> 历史上被称为灵王、灵帝的都不是什么好人。<br/><br/> 但显然内阁三大老对于康熙的认知同贾六这个皇帝截然不同,因此一听给康熙改封灵郡王,三人本能站起就要表示反对。<br/><br/> 可皇帝陛下又将茶碗端了起来,一脸慈祥的询问:“诸位不喝茶?”<br/><br/> “......”<br/><br/> 三大老不约而同坐下。<br/><br/> “请,请!”<br/><br/> 互相将茶碗碰了一下,之后一干而净。<br/><br/> 见状,贾六脸上不由露出满意笑容。<br/><br/> 君慈臣孝,是个好开端。<br/><br/> 也直接表明真理不一定掌握在人多的那一方,而是掌握在刀把子手中。<br/><br/> 办公室内的气息由愉悦变得相对自由起来。<br/><br/> 接下来讨论雍正待遇。<br/><br/> 三大老心想康熙都成灵王了,雍正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没想到皇帝陛下却给了雍正一个好字,就是改其为“多罗安郡王”。<br/><br/> 意雍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安定民生。<br/><br/> 同理,国史称“安治时期”。<br/><br/> 又喝茶。<br/><br/> 到了还不肯下野的乾隆这边,贾六就火大了,直接说道:“老四鬼子就不必降为王爵了,朕意直接贬为庶人,对了,老阿,满话狐狸怎么说的?”<br/><br/> “啊?”<br/><br/> 这可把阿思哈难住了,他哪会什么满语啊,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不确定道:“回皇上话,满语狐狸好像音为斗毕。”<br/><br/> “就是斗毕。”<br/><br/> 老博点了点头,他是翻译出身,满语十级,绝对肯定。<br/><br/> “那好,就斗毕了!”<br/><br/> 贾六端起茶碗请茶,就这么乾隆时期成了维新朝廷国史中的“斗毕时期”。<br/><br/> 很客气了。<br/><br/> 没给老四鬼子上阿其那、塞思黑的称号,已经算是网开一面。<br/><br/> 毕竟,贾六是文明人。<br/><br/> 三王一庶人,内阁同皇帝达成共识。<br/><br/> 四个当家人的待遇落实后,就要着手顺治一系家族待遇问题。<br/><br/> “朕以为福临一系传承诸王以下所有爵位全部革除,并没收亲、郡王、贝勒、贝子名下所有旗田、庄田、及旗产充入国库,内阁对此有什么意见?”<br/><br/> 说这话的时候,贾六脸上好似写满了钱。<br/><br/> 这一条相当重要,户部盘账结果显示,届时没收充公的诸王、贝子财产总价值不会低于亿两白银。<br/><br/> 如此巨款,可以极大支撑维新朝廷的诸项改革措施。<br/><br/> 等于顺治跌倒,维新吃饱的意思。<br/><br/> “喝茶,喝茶。”<br/><br/> 老博端起茶碗同两位内阁同事碰了一下,对贤弟女婿的这个提议,他是举双手赞成的。<br/><br/> 作为乾隆朝的四川总督,维新朝的总理大臣,他深知没有钱粮的痛楚。<br/><br/> 而且如今局面相当明朗,京中诸王贝勒那就是一群肥羊而矣。<br/><br/> 不抄白不抄。<br/><br/> 贝子以下宗室财产,贾六破天荒的没有清缴,主要是考虑这块人数比较多,打击面不宜太广。<br/><br/> 只是削去这些宗室的爵位,停发俸禄补贴,改为旗人平民。<br/><br/> 凡事宜粗不宜细。<br/><br/> 亲、郡王及贝勒、贝子这一块的财产已然是惊人的巨额财富,哪怕维新朝廷什么改革都不做,光靠这些财富都能维持几年,所以真没必要把顺治一系连根拔起。<br/><br/> 而且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斗争,很多顺治子孙要么爵位很低,要么没有爵位,穷困潦倒的大有人在,这一点也是要考虑的。<br/><br/> “愿为旗人则为旗人,愿为汉人则为汉人,以自愿为主,总之,朕不养闲人...就这么定了吧,你们回去以后拟定个具体办法,等老纪出差回来让他挂名成立个文史委员会,从国史馆、国子监、翰林院抽调人员,光复京师后着手开展工作。”<br/><br/> 确定大体方针后,细节方面贾六自不用一一强调,反正有的是人愿意替他干。<br/><br/> 转而从办公桌抽屉取出一份奏折丢在三大老面前。<br/><br/> 奏折是宜昌知府薛景文所上。<br/><br/> 老博拿起奏折打来看,看了开头面色就一下凝重起来。<br/><br/> 老李和老阿见状也起身凑过来看,看了几行神情就跟老博一样了。<br/><br/> “薛景文让朕为李来亨等人平反,你们看此事可否?”<br/><br/> 贾六这回没直接端茶碗请茶,而是真需要参考一下三大老的意见。<br/><br/> 因为那个李来亨是同李定国、郑成功齐名的反清武装组织的头目。<br/><br/> 为其平反甚至追封,于海内外影响甚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