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人,得加钱 > 第六百二十九章 票选帽子王

第六百二十九章 票选帽子王

大清不能没有帽子王,这是京里王公大臣们的共识。<br/><br/> 因为,这是祖制,也是权力分配的必要。<br/><br/> 原本大清有八位帽子王,礼亲王代善系传承就有三个,一是康亲王系(礼亲王本支);二是克勤郡王(岳托系);三是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系)。<br/><br/> 代善系传承的帽子王控制了两红旗。<br/><br/> 由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传承的显亲王一系,为镶白旗大旗主。<br/><br/> 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传承的简亲王一系,为镶蓝旗大旗主。<br/><br/> 由豫亲王多铎系传承的信郡王一系,为正蓝旗大旗主。<br/><br/> 如此加上雍正年间册封的和硕怡亲王系,被雍正改宗的庄亲王系,这八位世袭罔替的亲郡王组成了大清帽子王委员会。<br/><br/> 宫乱事件中,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一共有五家。<br/><br/> 分别是康亲王府、显亲王府、简亲王府,庄亲王府以及克勤郡王传承的平郡王府。<br/><br/> 康亲王永恩、庄亲王永瑺、简亲王丰讷亨、平郡王庆恒死于养心殿,显亲王蕴着则于自家王府被杀。<br/><br/> 五家之中,庄亲王府、简亲王府、显亲王府包括平郡王府又是举府被诛,独康亲王府得以逃过一劫。<br/><br/> 没有受到波及的则是怡亲王府、信郡王府同顺承郡王府。<br/><br/> 原因是宫乱时怡亲王弘晓并没有响应简亲王、庄亲王的号召入宫,而是在家中做了缩头乌龟。<br/><br/> 顺承郡王恒昌宫乱时并不在京城,而是奉了乾隆旨意去关外祭陵,等他回来的时候已经尘埃落定。<br/><br/> 信郡王淳颖能够安然无恙,当然是同他的妹夫有关系。<br/><br/> 贾佳氏,还是念亲情的。<br/><br/> 事实证明,权力斗争一定要快,也一定要乱,因为只有又乱又快才能让对手反应不过来,否则一旦局面清晰并且稳定下来,就有很多人会回过味来,继而提出个人的权力要求。<br/><br/> 现在京中的局面就是如此。<br/><br/> 没有参与宫乱,但却通过宫乱获得下五旗满洲领导权的恒亲王弘晊、裕郡王亮焕、和郡王绵循三人拉拢了原本不想掺和是非的怡亲王弘晓等一帮宗室,通过自身影响力同急于稳定局面,把控朝廷的富勒浑、色痕图展开了多次谈判。<br/><br/> 一系列谈判中,并没有哪位亲王、郡王,或者固山贝勒们提及过皇上怎么办。<br/><br/> 原因是宗室对乾隆包括他的阿玛雍正都是恨及。<br/><br/> 圣祖爷这一脉,除了怡亲王一支,其它各支对雍正父子的恨,刻骨铭心都不足以形容。<br/><br/> 这也是为何贾六安心离京,认为乾隆哪怕还有秘密势力暗中潜伏,但短期不可能翻天的原因所在。<br/><br/> 在三巨头之前,这个老四鬼子最大的敌人就是爱新觉罗。<br/><br/> 登基四十年,对爱新觉罗宗室的打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br/><br/> 如果说雍正年间宗室还能参政问政,对朝堂有些影响力,那么乾隆朝不管是帽子王还是宗室,大抵就是个吉祥物。<br/><br/> 说白了,宫乱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br/><br/> 简亲王、康亲王、庄亲王他们之所以敢带兵逼宫,就是宗室被压到极点的反弹。<br/><br/> 曾经参与过夺嫡的康熙诸子的子孙,也在宫乱中干的最起劲,要不是贾六和色大爷及时弹压,指不定紫禁城中闹成什么样呢。<br/><br/> 可惜,这帮宗室为王先驱,成了第三方的炮灰。<br/><br/> 话说回来,要不是王爷宗室们铤而走险,贾六也不会从宫乱获得这么大的好处。<br/><br/> 所以,挺感谢这帮爱新觉罗的。<br/><br/> 不是他们跳的欢,他贾六弄不好现在还在东陵挖康熙坟呢,哪里有机会成为大清最年轻的封疆大臣啊。<br/><br/> 一开始,他真就是随便造造谣。<br/><br/> 就是不管有枣没枣,先打上两杆再说。<br/><br/> 哪晓得这两杆就把乾隆这个纸老虎给戳穿了。<br/><br/> 历史,就是这么的随意。<br/><br/> 根据京中传来的消息表明,现在围绕的问题是帽子王是七还是九。<br/><br/> 怡亲王、信郡王同顺承郡王这三个本来的帽子王肯定是保留的,新晋了一个色大爷的安亲王。<br/><br/> 老富一心当储君扶持的老十二永璂被老富矫诏封为和硕理亲王,如此,京里现在一共五个世袭罔替的王爷。<br/><br/> 乾隆四子永珹虽也是亲王,但不是帽子王,加上被老富看得死死,人身自由都没有,自然没有说话权,也就是失去竞争帽子王的资格。<br/><br/> 老富这边也没有食言,三月份的时候就让国史馆为国初三王事迹重新编史,并着手恢复国初三王爵位。<br/><br/> 一来是不想失信于六子贤弟,毕竟六子贤弟将京师控制权交还给了他,老老实实到保定上任。<br/><br/> 二来也是政治需要。<br/><br/> 国初三王并非太宗一脉,且与太宗一脉有诸多历史恩怨,因此恢复三王爵位传承,有助于老富压制太宗一脉的传承。<br/><br/> 同时还能得到多铎、阿济格后人的赞颂与支持。<br/><br/> 利人利己的事,他老富何乐而不为呢。<br/><br/> 现在基本肯定,经军机处、礼部等多次开会讨论,信郡王也就是贾六的大舅子淳颖将承袭多铎的豫亲王爵位。<br/><br/> 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阿济格的英亲王爵位虽然一定是从多铎、阿济格后人中挑选,多尔衮这一边各方有共识,就是从过继给多尔衮的多尔博(多铎五子)中择一人承继,但阿济格的英亲王爵位竞争的人太多,包括贾六通过吏部尚书阿思哈、礼部尚书奎尼推荐的九成。<br/><br/> 由于竞争人选过多,暂时没有办法确定。<br/><br/> 不是老富和色大爷不愿意给六子贤弟面子,而是的确有诸多考量。<br/><br/> 此外,恒亲王弘晊、裕郡王亮焕、和郡王绵循三人提出的要求就是世袭罔替,也就是分别晋升为和硕恒亲王,和硕裕亲王,和硕和亲王。<br/><br/> 三人都要求当帽子王,老富和色大爷必然是不同意,他们只倾向于恒亲王弘晊晋升帽子王,两位郡王可以恢复其祖上的亲王爵位,但不能世袭罔替。<br/><br/> 如果按老富和色大爷的意思,帽子王就是七个。<br/><br/> 可亮焕和绵循非要竞争,那就是九个。<br/><br/> 到底是八,还是九,争得不可开交。<br/><br/> 另外下五旗满洲的五位大旗主由谁出任,同样也是各方势力争相角逐的关键。<br/><br/> “实在不行,就票选吧。”<br/><br/> 看过阿思哈的密信后,正带人赶海的贾六放下手中的小铲子,不无头疼的揉了揉脑袋,让栓柱给阿思哈写信,就是由他提议在京议政王公大臣,侍郎以上,在外督抚、都统符合条件的都进京参加帽子王票选会议。<br/><br/> 也算是给大清搞一次民主试验,要是行的通的话,将来就票选皇帝。<br/><br/> 看大人,得加钱首发就记住域名:.w.8.2...m。82中文网手机域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