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好莱坞制作 > 第六百四十七章 主动放弃

第六百四十七章 主动放弃

“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啊,杜克。”
展区里,大卫埃里森自顾自的坐到了道,“我以为你忙到没有时间关注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呢。”
大卫埃里森过来后,特地去看了那部影片的片段,杜克自然能猜到些他的目的,笑了笑,说道,“一部影片想要大卖,就要投入巨资做宣传营销,也不会是例外。”
“埃里森先生,罗森伯格导演……”
锚湾娱乐公司的副总裁走了过来,以他的资历,当然认得坐在这里的,是圈内两位顶尖的有钱人,而且旗下都有电影工作室,“我是锚湾娱乐公司负责电影业务的贾斯丁莱佛利。”
“你好……”
杜克跟他握了握手,大卫埃里森则摆了摆手。
“贾斯丁,我对那部电影有点兴趣。”
从杜克的语气中就能听出他对这部电影似乎不怎么在意,“贵公司可以考虑把版权转让给我吗?”
大卫埃里森还是在看着杜克,仿佛要看到他不在意表情下面的真实意图,他才不会相信杜克跑到这里买一部电影的版权,仅仅是有点兴趣。
坐在杜克和大卫埃里森的中间,贾斯丁莱佛利露出了个矜持的笑容,却没有立即回答。
果然,如同他想的一样,大卫埃里森缓缓说道,“我也有点兴趣,天空电影工作室也想得到那部电影。”
大卫埃里森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那部电影就成为展会上独立小制作里面的明星片。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杜克罗森伯格感兴趣的影片。
就这一点,只要价钱不是太离谱,足以让很多人买下版权,去碰碰运气。
贾斯丁莱佛利看看杜克,又看看大卫埃里森。露出了一个很为难的表情。
杜克靠在椅子上,微微歪头,打量了满脸桀骜的大卫埃里森一下,然后说道,“大卫,做生意总要讲究先来后到。”
“先来后到?”大卫埃里森摇了摇头,说道。“在甲骨文和埃里森的商业准则里,生意永远是靠运作和竞争得来的。”
说完。大卫埃里森转向贾斯丁莱佛利,“我听说杜克刚刚想要十万美元买走版权?”
他根本不管另一边的杜克,自顾自的说道,“五十万美元!”
贾斯丁莱佛利没有回话,反而看向了杜克。
如今的好莱坞,谁不知道大卫埃里森跟杜克有些不对付。
杜克笑了笑,说道,“贾斯丁,就五十万美元好了。你选择华纳兄弟,还是天空工作室?”
这种事还用得着选吗?贾斯丁莱佛利立即就想点头同意,这样一部公司只有了几万美元买到,又无人问津的影片,他完全可以自主处理。
利用这样一部影片交好杜克罗森伯格和华纳兄弟,绝对是笔非常划算的生意。
大卫埃里森微微扯起了嘴角,这样的情况在他跟随父亲参与商业谈判时见过无数次。许多人嘴上说没兴趣,心中却不是如此。
虽然播放的片段中那个自称是上帝的人显得异常荒诞,但他相信杜克罗森伯格的眼睛,如果不是他得到的消息足够快,刚才所在的照明灯娱乐的展区就在旁边,绝对不会有插手的机会。
迅速形成自己的判断。大卫埃里森对贾斯丁莱佛利竖起了两根手指,“二百万美元。”
听到这个数字,贾斯丁莱佛利立即咽下了想要说出口的话,目光不自觉的就转向了大卫埃里森那边。
通过生意建立一定的关系重要,但实际获利更加重要。
杜克转头,又一次看向了液晶屏幕那边,心中暗自摇了头。这部叫做的影片根本不值得他继续纠缠下去。
但他前面就猜到了大卫埃里森的意图,还说出了加大宣传这种带有心理暗示性的话,就是在预防大卫埃里森拿出拉里埃里森的做派,张口喊出一个大价钱。
说到砸钱,大卫埃里森和他根本不是同一等量级的对手,不过以杜克的性格,又怎么会在这种场合做出这么没品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是有些价值,却根本不值得他如此做,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事情,杜克向来不屑于去做。
只是大卫埃里森的性格跟他老爹一样,让人喜欢不起来。
大卫埃里森说出二百万美元之后,就紧紧盯着杜克。
他如今对电影市场也有些了解,也不是胡乱报价,二百万美元就是他的上限,生意场上尔虞我诈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杜克罗森伯格在这样一部不起眼的小制作上继续加价,那真的要好好思量一番了。
毕竟这只是一部独立小制作,就像是英国黑色喜剧在北美市场上遭受冷遇一样,他们的受众有限,根本不会随个人意愿而改变。
从上,杜克能看到大卫埃里森的进步,他不会脑袋进水到把所有富豪子弟都当成瑞克所罗门那样的蠢货……
如果大卫埃里森是个蠢货,杜克再出200万美元,他一定会翻到500万美元。
连他上次见过的帕丽斯希尔顿都没有蠢到这种地步,更不用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大卫埃里森了。
摇了摇头,杜克不再在这里耽搁时间,毫不犹豫的站了起来。
“罗森伯格导演……”
似乎没有想到杜克要这么做,贾斯丁莱佛利不禁也站了起来。
杜克只是淡淡的笑了笑,他还不至于为这么点小事计较,准备离开的时候,看到了大卫埃里森勾起的嘴角。
“这部影片不适合推入院线。”杜克对着贾斯丁莱佛利再次摇头,“推入录像带市场,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本……”
话说到这里,他不再停留,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展厅。
大卫埃里森转过头,看着杜克离开,微微皱起了眉头,不适合推入院线,真的不适合吗?
他嘴角勾起的弧度更高了,天空工作室正在建立发行部门,或许可以让他们试一试。
杜克对那部影片确实没有任何遗憾和留恋,而且说出的不适合推入院线市场,也是真心话。
当然,以大卫埃里森的行事做派,恐怕不但不会在意,还会反着方向去做。
推入院线市场,就要有宣传营销以及拷贝等发行方面的投入,再加上购入版权的200万美元,的总成本可能会堆到400万美元乃至更多。
大卫埃里森或许不在意这笔钱,但从商人的角度出发,这是一笔并不划算的买卖。
这种影片进入院线,即便拿出200万美元的资金做宣传,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扑街,如果拿出更多的宣传资金呢?投入更大恐怕最后的损失也会越大……
曾经的这部影片,一度在对岸遥传以不到十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换回了上亿美元的票房,但杜克很清楚,从来就没有在北美院线上映过,所谓的上亿美元的票房,只是影片的粉丝一厢情愿的幻想。
就算强行推入院线市场,以这种类型影片的受众和观看习惯,有几个人会进影院?
最大的价值就来自碟片和录像带市场,而且在碟片和录像带市场上也只是小众的选择,投入到其中数百万美元,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回本?
北美电影市场有其规律,这种规律不会随个人意愿而改变,别说是大卫埃里森,就算是杜克和詹姆斯卡梅隆也无法改变市场固有的规律。
小众片就是小众片,就像是昆汀塔斯蒂诺的影片,大部分都很精彩,但院线卖座相对于导演的个人名气来说都相当一般,北美票房能突破一亿美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了,这本就是市场规律决定的,即使昆汀塔斯蒂诺的幕后推手是哈维韦恩斯坦,也无法改变昆汀的电影票房相对一般的局面,他的电影盈利都是靠来自后期的电视、碟片和录像带等线下播放。
的确,在不少人的眼中,是一部好电影,但好电影却未必能拿到高票房,好电影票房扑街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或许会在大卫埃里森手中发生一些改变,只是这种可能性太低了。
电影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院线市场的反响,就像杜克对记者说过的那样,如今能通过电视、网络和碟片等多种渠道看电影,而且在家中观影远比进入影院舒服,观众为什么要跑出家门为一部电影买票?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银幕必须带来很多小屏幕无法实现的观影体现。
比如这样的影片,杜克不但会继续使用IMAX技术制作,还将使用詹姆斯卡梅隆改进后的3D技术进行拍摄,它所能带来的视听享受绝对是小屏幕无法体会到的。
离开展会之后,杜克就将扔到了一边,继续的筹备工作。
PS:求月票和推荐票!
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