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宋官 > 第28章此考卷当为第一名!

第28章此考卷当为第一名!

阿白放心了,眼睛变成两道弯月。
“能当官就好,这样将来我就能和别的峒说,我们峒的三伯公可是外面的大官,哈哈哈!”
少女得意洋洋,叉腰大笑,引来路人侧目。
一名书生忍不住道:
“光天化日之下,女子如此猖狂大笑,成何体统?”
阿白愣了一下,随后很好看的瞪了对方一眼。
“你再说一句,我就让小青咬死你!”
竹叶青从她的领口爬出,丝丝作响。
书生一声大叫,和同伴们抱头鼠窜。
不远处,苏轼和苏过在说些什么,父子两人的表情看起来都不是很好。
其他载酒堂的同窗,陆陆续续出来,聚集在考场之外,议论纷纷。
“唉,第一题没答好,总感觉我的回答有些浮夸。”
“我写了自家的造船术上去,也不知道回去会不会给父祖打死。”
“第二题出得也太荒谬了,郑风这般淫靡之词,怎能用来作为国家抡才大典考题?”
时间差不多了,一队士兵走出来,驱赶众人。
“都回去吧,三日后早晨,仍在此地,公布名额!”
众人做鸟兽散。
回到客栈之中,石坚拿出手中的最后一封举荐信。
思考片刻之后,石坚将这封信放在了油灯上,注视着信慢慢变成灰烬。
一阵微风从窗户吹进,灰烬四散,落入房间各个角落。
阿白警惕的脸庞从窗户伸出。
“你干嘛,想烧死自己?”
石坚看了一眼阿白,今天她穿着的依然还是那一身黑色筒裙,看起来很紧身。
也不知道这种穿着是怎么能让她如此娴熟翻窗的。
“烧的是信,不是我自己。”
阿白哦了一声,俏脸收了回去,顺便丢下一句话。
“你妹妹说想在城里逛一下,你明天带我们去啊。”
石坚答应下来,等了片刻,轻手轻脚的关上窗户,然后吹熄灯火,上床睡觉。
半个时辰后,窗户啪嗒响了一声。
没打开。
又过一会,窗户又啪嗒响了一声。
依然没打开。
于是窗户就不再响了。
躺在床上的石坚一个翻身,嘴角带着几丝笑意,睡了过去。
州衙之中,数十吏员正在紧张忙碌的誊写着试卷。
虽然是州里的考试,但各项制度基本都参照了之前汴京的科举。
将考生试卷重新誊写一遍,让阅卷官无法从字迹上辨认出熟悉考生。
誊写完毕之后,就将卷子交给阅卷官,评定分数名次,最后再由朝廷派下来监督的官员和当地知州、通判一起认定前十,上报朝廷。
知州吴源勃、通判陈禄修分居左右两旁。
在他们中间的,是董必。
吴源勃带着几分谄媚,对着董必道:
“董大人,是否要将那苏轼的学生挑选出来,全部黜落?”
董必摸着胡须,缓缓开口。
“这倒不必,既然已经将苏轼发配到这里,他在南蛮行教化之事,也算善举。”
“总是要给人一点生机的嘛。”
吴源勃忙拱手道:
“董大人高见!”
通判陈禄修看着吴源勃这般模样,不由皱了一下眉头,没有说话。
吴源勃眼珠子一转,又开口道:
“不过我已经叮嘱那些阅卷官了,若是碰到和新学不符,又或者是提倡旧学的,此非国家之士,不可取也。”
“董大人觉得如何?”
董必依然还是摸着胡须,不紧不慢的开口。
“如今州学之中,应当都是秉承我新学理念之先生吧?”
吴源勃点头称是。
董必淡然道:
“新学先生,又岂能教好旧学弟子呢?吴大人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当然,这是那些阅卷官,州学先生们的个人喜好,和你我都无关系,对吧?”
吴源勃眼睛笑得眯了起来。
“那是那是,和我等毫无任何关联。”
一旁的通判陈禄修眉头皱得更紧了,看了一眼董必,最后还是没有说话。
两天的时间过去了,十份试卷摆在了董必三人的面前。
试卷上还糊着名字。
“这就是前十名了,董必大人,请。”
董必也不推辞,一份份的看过去。
有些点头,有些摇头。
但从表情来看,即便是点头的试卷,董必也不甚满意。
“这琼州南蛮之地,果然是文化沙漠也。这些文章,莫说是考太学了,就是老夫中原随便一个州的下舍,都远远不如!”
说着,董必又拿起一份试卷。
看着看着,董必突然眼睛一亮。
“咦,这份试卷,倒是有些意思。”
“造船队,反攻交趾,将交趾重新纳入大宋疆域?”
“哟,对交趾李朝也很有了解嘛,有趣,真是有趣。”
董必摇头晃脑,嘴角不觉露出笑容。
又看向第二题。
“嗯,这女曰鸡鸣篇,竟能看出本官深意?”
“哈哈,臣者,妻妾也;帝者,君夫也。是以臣妾之劝谏,利于君夫者,当悦而纳之!”
“好,好啊,老夫的这道题,算是被他看得明明白白的。”
是的,这一次琼州学的两道考试题,全是董必所出!
董必眉飞色舞,拿着这张试卷,对着其他两人道:
“两位大人,老夫认为,此考生当为头名!”
“这份试卷,即便是送到汴京去,也必然能获得章惇大人的青眼!”
听到董必这么一说,吴源勃也吃惊了。
“竟然能入章惇大人法眼?”
无论新党还是旧党,那都是士大夫之中的佼佼者。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乃至如今的苏轼,一个个文采绝世。
章惇作为新党第二代领袖,名声文采虽不如上述几人,但也是当世一流水平。
能被董必如此盛赞,声言必然会被章惇赏识的考卷,竟然真能出自于琼州?
这样一来,吴源勃作为琼州知州,也是与有荣焉啊。
很快,吴源勃和陈禄修两人看完,也是连连点头。
“此文确实出彩。”
“看来这琼州,也并非苏轼载酒堂一家独大嘛。”
董必笑呵呵的,开口道:
“两位大人应该都同意,这份考卷为第一名吧?”
两人皆无异议。
于是,董必不再迟疑,直接伸手,将糊着考生姓名的那张纸揭下来。
一个名字出现。
“昌化军治下宜伦县,石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