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终宋 > 第1175章 农夫

第1175章 农夫

终宋正文卷第1175章农夫官道上的人越来越多。
除了个别牵着毛驴的,老农们绝大多数都是推着板车步行运粮,一日里竟也能赶很远的路,在傍晚时分便赶到了子午镇的驿站。
这里已成了粮草的集散地,络绎不绝的农夫赶来,在官吏的引领下卸粮、登记,离家近的当场便领了钱欢天喜地地回去。
也有人会往子午镇的市集上走一遭,采买些物件回去。
如郝二富这种打算应募的便会留下来,明日继续跟着队伍向北,由官府的人领路并安排食宿。
他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的大场面,踮着脚到处看着,嘴里喃喃道:
驿站就在镇外,收粮点上罗列着琳琅满目的东西,除了稻米谷物,还有各种腊肉、菜干、果脯,依照分类堆叠着。
负责看守物资的差役来回走动着,不停大喊道:
郝二富看得直了眼,之后便见到有只手在前面晃了晃,是他们这队人的领队,唤作老何。
老何举着手招呼着众人。
郝二富第一件事就是转头看儿子有没有跟上,往前走了一段,人越来越少,只见前方搭着一排棚子。
那棚子是最简单的一种,四角各插着一根长杆,中间拉着一块棚布,人们就在棚布下铺了稻草。
稻草上再盖一块布,也就成了能睡觉的床,已经有许多人躺在那或坐在那,十分嘈杂。同行者中有人不由问道:
老何打了个哈哈,道:
郝二富帮腔道,
郝狗儿见父亲又开始炫耀,只觉臊得慌。
但他略略犹豫了一下,还是觉得有些话得说出来。
众人愣然,纷纷转头看向了这个年轻人。
这么多道目光投来,郝狗儿有些怯场,兀自又道:
郝二富见儿子说话语气重了,笑着圆场道:
不少老农开始挠头,指责起方才那个抱怨的同伴。
孙老六也是尴尬不已,搓着手道:
郝狗儿声音也轻了不少道:
郝二富只觉面上有光道:
郝狗儿遂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包
裹,打开来只见里面是两块木板。他动作轻柔地打开木板,才见到里面夹着的许多报纸。
老农们围坐在边上,捧着干粮啃着,全都盯着郝狗儿,听着他读报。
郝二富拿出水囊仰着头痛饮了一口水,脸上笑得满是褶子。他就喜欢看儿子有出息,连长途劳顿的辛苦都因此一扫而光。
没念多久,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
落日的余晖刚褪尽,老何便站起身来,道:众人意犹未尽,嚷着要让大后生多念一会子,于是一起出力架起了篝火。
忽又听得驿站那边热闹起来,说是有支官兵行军路过,驻扎在远处,子午镇这边有不少人嚷着要去送些吃的。
郝狗儿一听,再没了念报纸的兴致。
他仔细将报纸夹回木板,收进背篓,凑到驿站那边的人群里。
这些都是子午镇上的百姓,有的提着鸡蛋,有的提着米酒,也有的只拿了一双鞋垫,总之是各种物件都有,嚷着要去慰军。
有差役要拦,没能拦住,人群便出发了。
郝狗儿向郝二富道,
月色很亮,而且这群人灯笼也有,火把也有,只拿着一根蜡烛照路的也有,孩子扶着老人,妇人们包着头巾走在一块。
郝狗儿这大后生离那些妇人远远的,跟在队伍的后面,走了一会听到了前方的马蹄声。他这才向前挤了过去,只见月光下有个将领带着十余个骑兵赶过来,到了人群前便翻身下马。
郝狗儿又往前走了几步,盯着那将领头盔上的兜鏊看。
他对唐军的军衔最感兴趣,很快就看出来了这是一个部将,不由十分景仰。
人群中便有人道:
那将领抱拳,道:
唐军与百姓也确实亲近,一是因为军律严明,行军永远秋毫无犯,朝廷再三强调,这是严令;二是这些年朝廷的宣传做得很好,论对民心舆情的重视,李瑕比当世任何人都高。
此时那将领已上前亲手扶住了几个老人,笑道:
那将领再次摇头,道:
这二人推来推去,郝狗儿站在一旁,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的却是这些将领们的盔甲、马匹、武器,觉得比以前更威风了。
百姓们终于肯回去,众人转身走了,却有一个老妇还站在那里,柱着拐杖倾着身子往前看。
郝狗儿见了,停下脚步。
之后便听那老妇冲着骑兵中一个喊道:
那队骑兵已经掉转马头往回赶了,听到这喊声,只有那个将领回头,道:
那将领说完,翻身上马便走,十余骑在夜色中向东而去。
郝狗儿便上前扶着那老妇往回走,走了没几步,他忽然听到有马蹄声反而近了。转头一看,却见一名骑兵忽然掉转马头重新奔了回来。
福如心至一般,那老妇也停下脚步,转过身。
那骑兵不等马停稳,已翻身下马,连跌了两步跑到老妇面前,扑通跪在地上,带着哭腔大喊。
郝狗儿转头看去,只见那十余骑还驻马停在远处,在深沉的夜色里只有隐隐的黑影。他这才对三个字有了更深的感悟。
~~
等郝狗儿再回到歇脚处的时候,只见郝二富正搓着手站在那等他。
说是这么说,等父子二人回到各自的草席上躺倒,没多久郝二富已经是鼾声如雷。这些老农都是连日奔劳,个个累得厉害,鼾声一个赛一个的响,此起彼伏。
郝狗儿受得住***的稻草床,但听着这些鼾声,闻着熏天的脚臭味,觉得透不过气来,一时难以入眠。
终于,在感觉要被憋死之前,他还是起身走开。
好不容易找到一条水渠,汲水洗了脚,又漫无目的地走了一会,他见到前面有一个佛塔,便不顾疲惫地登上塔楼,向东望去。
在很远的地方,隐隐能够看到一片营火。
郝狗儿便静静地看着它,眼神里浮出了向往。
他六岁到汉中,是在新唐王朝治理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年轻人,既不出色,也不差劲,就是最普通的一种人,但他也有了自己的志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