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终宋 > 第752章 西线

第752章 西线

七月的骄阳似火,只需在潼关城头站上半日,盔甲就烫得厉害,手一摸便能烫起一个泡来。<br/><br/> 到了正午时,从东面攻城的蒙军早早便退下去。<br/><br/> 李瑕汗如瀑雨,仰着头咕噜噜直灌了一整个水囊的水,才觉得不至于脱水。<br/><br/> 他也烦躁于这没完没了的战事。<br/><br/> 算时日,张文静在汉中家中已临盆了,这次他是赶不回去了,而眼下消息还未送来,连是否平安也不知晓。<br/><br/> 而他被拖在潼关,对面的金陡关蒙军却没有好好打仗的意思,每日只在上午攻城半日,摆开兵势,攻城也并不激烈。<br/><br/> 目的无非是把关中的兵力拖在东线,为西线、北线创造机会。<br/><br/> 这日的守城战双方伤亡都很大,被砲石砸死的尸体已被抬下去,留下了满地的血,到处都是飞舞的苍蝇。<br/><br/> 而城外的尸体却还堆积着,不过一日,便散发出了恶臭。<br/><br/> 李瑕遂派了信使到金陡关,提议歇战一日,让蒙军派人到城下把尸体拉去掩埋了,以免瘟疫横行。<br/><br/> 没多久,信使回报,敌将果然答应了。<br/><br/> 由这些事情上,可见北地汉人对蒙古人的教化确实是有意义的。<br/><br/> 从姚枢说服忽必烈第一次竖起“止杀”的大旗,到如今中原有了初步的秩序,蒙古政权有在走向文明。<br/><br/> 只是李瑕嫌它不够,对它未来还能走多远不抱期待。<br/><br/> 在眼下这个阶段,便有几家世侯颇喜好标榜仁义……<br/><br/> “你是说,你只见到了董文用,没见到董文炳?”<br/><br/> “只见到了董文用,他不忌惮让我看金陡关城内的防御,确是固若金汤。”<br/><br/> 李瑕便知董文炳已回了洛阳。<br/><br/> 眼下的情形是,李曾伯不停在催促李瑕往陇西派援兵,而李瑕要往陇西派遣援兵,必须尽快想办法把金陡关抢回来。<br/><br/> 而金陡关有一万蒙军,李瑕并不想强攻。<br/><br/> 若是损失太大,即便打赢了,他的兵力也要更加捉襟见肘。<br/><br/> 因此,李瑕的计划是由克敌营率水师顺黄河而下,断董文用的辎重线,形成前后夹击。<br/><br/> 潼关一带的攻防战,打来打去,离不开的那句话始终是“潼关之险,一在金陡关、二在黄河。”<br/><br/> 由潼关至陕县之间的这段黄河,河面宽阔,航船算是便利,但其中有不少的石滩、暗礁,至于从陕县再往下,那就更难行船了,更有三门峡之险。<br/><br/> 克敌营要绕到金陡关背后,倒不需过陕县,但即使绕后,一旦被蒙军攻击,却很难逆水而上、回到潼关。<br/><br/> 要让才归顺过来的克敌营打这种硬战、难战,李瑕并无把握。<br/><br/> 从箭滩渡一战至今,他还没看到这支军队打过硬战,必然要先整编。<br/><br/> 眼下在潼关的将领,如刘金锁、茅乙儿等并没有统帅七千人的能力,因此李瑕亲自统帅这克敌营。<br/><br/> 相当于这些士兵甫一归顺就成为郡王的督标营,好处自是极多……颇惹一些兵士眼红。<br/><br/> 但李瑕治军极严厉,这份优容亦不是好享的。<br/><br/> 克敌营原来的七个千户,李瑕只留用了四人,又选拔了军中擅水战的将领接替。<br/><br/> 张顺、张贵兄弟最擅水性,因擒下刘整的大功,被提拔为正副将,共领一千兵力。<br/><br/> 刘整虽是在他们手下被擒,却非死在他们手上,克敌营士卒对他们的观感也是复杂,敬畏者有之,暗怨者也有之。<br/><br/> 于他们这对民兵出身的兄弟而言,突然被安在这个位置,面对这些精锐士卒,显然有些不知所措。<br/><br/> 好在他们善于水战,至于领兵之能,由郡王亲自带着,也能说是在迅速成长起来。<br/><br/> 整合一支水师、攻下金陡关、再凑出兵力支援陇西……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但李瑕打算尽快做到。<br/><br/> 他必须得要尽快。<br/><br/> ~~<br/><br/> 陇山有南北之分,北陇山是六盘山,南陇山是关山。<br/><br/> 关山屹立在关中西北,成为关中屏障。<br/><br/> 纵向进入关中的道路有回中道,基本是顺着陇山的走势,沿千河河谷而行。<br/><br/> 如今这条道路宋军防备森严,阿术并不愿强攻,于是绕过整条陇山山脉至东面,欲走灵台古道杀入关中。<br/><br/> 这条路从平凉府灵台县,越羊峡关,直抵凤翔,绕得很远。<br/><br/> 由于李曾伯、廉希宪的警觉,宋军很快又有了防备。<br/><br/> 但宋军的兵力本就少,拉开如此长的防线,哪怕李曾伯、廉希宪再有能耐,也不可能守住关山所有道路。<br/><br/> 他们守十处,便须将兵力分为十份。<br/><br/> 而阿术却只管攻一处。<br/><br/> 他将廉希宪的兵力牵制到凤翔府之后,迅速掉头,之后西进,穿过回中道进入关山,之后竟是横穿了关山。<br/><br/> 所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但其实横穿关山的古道很多,有木峡道、鸡头道、番须道、陇坻道……<br/><br/> 阿术走的便是鸡头道。<br/><br/> 鸡头道沿途多是峡谷,迂回弯曲,坎坷难行。<br/><br/> 阿术擅长领兵走这种险道,穿过鸡头道,已杀至宋军陇西防线的后方。<br/><br/> 杀进陇西之后,阿术的攻城战术很有蒙古传统。<br/><br/> 他准备攻打巩昌府,却不是直扑巩昌,而是四处攻打弱小的郡县,掠夺俘虏……<br/><br/> ~~<br/><br/> 通渭县。<br/><br/> “娘,儿到山上去采些药,过几日又有药商过来收。”<br/><br/> 一家普普通通的民宅里,李丙拿起一个箩筐背在背上,转身向余氏说道。<br/><br/> “天热,明早再去吧?”<br/><br/> “不怕热,怕是过几日便要封城了。再采些药材卖了,给娘和阿姐裁两匹布来做衣裳。”<br/><br/> “哪要甚衣裳,若有钱了,家里打口井吧,省得你与你姐夫每日天不亮到外头挑水。”<br/><br/> “都得有的。”李丙笑呵呵道:“过几月姐夫养的马儿卖了,还得把屋子修了。是吧?姐。”<br/><br/> “修甚屋子,给你讨个婆娘要紧……闪开,别挡着我光,害我绣坏了这花样。”<br/><br/> “走了。”<br/><br/> “斗笠戴上,别晒脱了皮,诶,我说你,认得那药材吗?让你姐夫带你一道……”<br/><br/> “不用,不用。”<br/><br/> 李丙高高抬起手摇了摇,已走出了屋子。<br/><br/> 外面的阳光实在是太亮,他眯了眯眼,理了理背上的箩筐,大步往城外的万花山走去,干劲十足的样子。<br/><br/> 山林间药材很多,党参、黄芪、柴胡、大黄等等,李丙也只认得这些,他闲时便采些。<br/><br/> 说来,当年通渭重新归为宋国治下时,李丙是没有太多感受的。但这两三年以来,先是免了五户丝,又免了丁税,日子登时便好过起来。<br/><br/> 之后官府买马,价格给的公道,再加上商贸一通,便更有盼头。<br/><br/> 李丙差不多已忘了自己曾在大蒙古国世侯汪家治下……当然,大部分时候他都没想着这些,只是近两三个月来,渐渐有了要打仗的气氛。<br/><br/> 前几日还听客商说,蒙军从陇山东面攻凤翔府去了。<br/><br/> ……<br/><br/> 好不容易走到林间,到处都是蝉鸣声。<br/><br/> 李丙采到了两株当归,渐渐走到了山崖边。<br/><br/> 小腿被草叶子划出细细的血痕,他根本不以为意,吹着山风,欢喜于收获满满。<br/><br/> 忽然。<br/><br/> “轰、轰、轰……”<br/><br/> 李丙抬头一看,看到了远处滚滚而来的尘烟,遮天盖地。<br/><br/> 得益于汪家数十年的庇护,得益于咸宁元年时通渭县和平收复,李丙其实是没见过这样数万匹战马奔腾的景象,完完全全惊呆在那里。<br/><br/> 他呆了好一会儿,才猛然想起什么,忙不迭向山下跑去。<br/><br/> 他想跑回家中,赶快告诉家人。<br/><br/> 娘亲、姐姐、姐夫……<br/><br/> 虽不知会发生什么,但李丙慌得厉害。<br/><br/> 他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两条腿跑不跑得过马匹……<br/><br/> ~~<br/><br/> 号角悠长。<br/><br/> 呼啸声如山呼海啸。<br/><br/> “破城不封刀!”<br/><br/> 一句蒙古语的齐喊声响起之后,漫天的战歌飘扬。<br/><br/> “为大汗的荣耀,擂响黑牦牛皮幔战鼓,骑上黑色快马,穿上铁硬铠甲,拿起弯刀与利箭,上沙场……”<br/><br/> 在城门前,有人厉声呼喊。<br/><br/> “把箭头饲料推上去!”<br/><br/> “……”<br/><br/> 被驱赶的百姓根本听不懂这些,也不明白那蒙语的“箭头饲料”是何意。<br/><br/> 他们就是箭头饲料,用来喂城头上的宋军的箭头。<br/><br/> 当身后的屠刀扬起,惨叫声大作。<br/><br/> 通渭县的城门还没来得及紧关闭,被驱赶的人们却已被吓得魂飞魄散,拼了命地冲向城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