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第九百七十七章 小团体

正文 第九百七十七章 小团体

  这顿饭一直吃到下午两点。


  大家坐在一起,除了聊坛宫饭庄和天坛公园的发展计划,除了聊东京坛宫分店目前的筹备情况之外,还说了不少的趣事闲话。


  什么日本人几乎顿顿都要吃鱼啦,而且不重样,因为非常便宜,但东京的蔬菜水果可比肉食要贵得多……


  什么日本的人也不是人人都开汽车的,交通特别拥堵。


  像东京的上下班坐地铁,就像咱们京城的公交车,必须有专人往里死命推人,才能关门开走。


  交通费也特别昂贵,坐一趟车就相当于国内打张月票的了,通勤成本贼高……


  还有日本男多女少,婚礼开销巨大,男人要娶个媳妇真心不容易。


  但娶了媳妇,小日本子却又喜欢耍大男子主义……


  总之,直至酒足饭饱,这些新鲜有趣的闲话道尽,众人这才心满意足,有心散去。


  但不得不说,这顿饭真正最让大家开心的事儿,还是临别之时,宁卫民又给了大家一份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怎么回事啊?


  敢情今天酒席上一谈及“BP”机,宁卫民就心里一动,他想到自己也没有带来足够礼物,正好可以借这玩意弥补人情上的失误。


  所以散席的时候,他就留了大家一步,当众提出了建议,表示自己回来实在是急切,也没给大家带来什么日本土特产,很有点不好意思。


  干脆,就由坛宫出资给大家每人配备一个寻呼机作为新春礼物吧。


  今后也方便大家公务上的联络。


  而此言一出,那谁不高兴啊?


  大家立马就共同举杯,颂词如潮,竭力感谢宁卫民的这份康慨。


  才真叫一个喜笑颜开,宾主尽欢啊。


  这不是他们不开眼,也不能说他们忒肤浅。


  关键是这年头的BP机价值实在不菲,基本上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的全年工资了。


  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地位的象征。


  而且还是黑科技产品,那是绝对的时髦。


  谁要有这么个玩意,那可牛大发了,绝对比几十年后的苹果手机更能满足人的虚荣心。


  甭管有没有用,好不好用,会不会用,反正别在腰带上装装大个儿的,那就很好嘛!


  尤其是这样一份礼物还能美其名曰打着为了工作的旗号,让谁还说不出什么来。


  这岂不是可以光明正大炫耀了嘛!


  大家高兴之余,心里不由都在暗赞宁卫民真会送礼,能够秒懂大家的心思。


  没拿到日本礼物的小遗憾又算得了什么啊。


  自然每个人都能够体谅宁卫民公务繁忙和旅途遥远的难处啊。


  所以说,假公济私也是需要脑子的。


  在宁卫民灵机一动的借题发挥下,这顿饭吃得啊——绝对圆满。


  不过说到宁卫民今天来到天坛的初衷,除了为了巡查坛宫饭庄的经营状况之外。


  除了就便和天坛园方的管理层和乔万林坐下来吃顿饭,维持一下感情的温度之外。


  其实还有几个相识于微末的老朋友,他也很想要见上一见。


  所以这天下午酒席散了,宁卫民就没走,而是跑到经理办公室休息去了。


  稍微眯了一小觉,等到天坛公园临近闭园,他打电话把孙五福和古四儿给叫了过来。


  然后还打电话回扇儿胡同,喊来了罗广亮和小陶,又留下了张士慧。


  就这样,晚上等于宁卫民又组织了一场饭局,他们六个人凑上了一桌,在坛宫饭庄继续喝。


  其实宁卫民的意思很简单。


  在座的几个人情感关系大于利益关系,几乎都可以算是他的哥们儿。


  加上明年罗广亮和小陶也要来天坛公园落地儿干买卖了。


  正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他就希望这些人能够亲近亲近,多熟悉熟悉,以便日后互相关照。


  不用说,对他的这番好意,在座每个人都是积极响应。


  在他的撮合下,在场的人把酒言欢,就像江湖好汉那样说着仗义和局气的话。


  也许这个时候,每个参与者心里还没有那么纯粹的真诚,只是顾及到宁卫民的面子才做出彼此亲热的样子。


  但别忘了,这个小圈子里的成员都是宁卫民能信得过的实诚人。


  宁卫民把他们凑在一起,恰恰应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话了。


  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比较相似的一些人,其实很容易发现彼此是多么的投缘。


  所以尽管宁卫民很快就又离开了京城。


  可打这顿饭起,这几个人的聚会却长期存在下去。


  而且慢慢的,他们每个人还真的从中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为别的,就因为实在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和所谓的酒肉朋友,或是商场上常见的那种市侩人,绝对不同。


  他们平时见面从来不关心你喝不喝我提的酒,你抽的是什么牌子的烟。


  彼此只关心对方最近过得怎么样,如果遇上了困难,我能不能帮到你。


  如果有谁的买卖真遇到了什么实际困难,一旦开口求助,那么每一个人都不会“差事”。


  一定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


  这样真诚的关系,就是宁卫民介绍他们认识的最大意义,也是让人最感到最暖心和欣慰的东西。


  要知道,商场上的事情就像大海上的航船,何时遇到冰山和暴风雪,谁能说得准呢?


  但要是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能就此抱起团来可就大不一样了。


  每个人经商的风险都大大的减少,人脉、消息和出路却会得到有效增加,甚至可以说相当于每个人的商业生命都多了1up的备份。


  当然了,宁卫民作为一手搭建起这样的一个小团体的大老,他自己从中收获的东西更多。


  这些人因为他团结在一起,当然始终也会是他有利的臂膀,坚定的追随者。


  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打个比方,他就像是这个团体的航空母舰,而这些人全是围绕在他周围的僚机。


  要不怎么能说是“自己人”呢?


  就像这一次,养鱼专业户古四儿就很对得起他。


  这小子居然还记得他的托付,去年年底前真的不辞劳苦,跑到花城扔了四万块。


  成功替他把一对蓝龙、两对红龙、三条金龙和五条银龙给弄回来了。


  这些鱼如今都养在南神厨的一间静室里,每天都要雇人去护城河捞小鱼儿喂着。


  目前来看,已经养了一个季度了,差不多算是养住了。


  虽然因为路途遥远,条件所限。


  哪怕古四儿有宁卫民传授的诀窍,在买鱼的时候就偷量了这些龙鱼原本的水温,运送的一路上也用最大努力把水温保持恒定。


  可路上还是损耗掉了好几条龙鱼。


  但幸运的是,最稀有的蓝龙和红龙都保住了,金龙和银龙的损失完全可以接受。


  宁卫民得知这个喜讯,自然是乐得合不拢嘴啊。


  和别人不一样,没人比他更清楚这些龙鱼日后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


  如果说当初京城七十年代刮起来的热带鱼热,只是一种从众心理作祟,扇乎起来的大众消遣方式的话。


  那么到了九十年代,整个内地再重新兴起的龙鱼热,就是典型带有投机性质的炒作了。


  从南方流到北方的龙鱼,那价格高得能令人匪夷所思。


  整整十年的黄金期,比邮币市场的炒作的高度还能让人上头呢。


  就凭古四弄回来的这些鱼,就凭这个年代绝无仅有,自己手里掌握的龙鱼繁育技术。


  宁卫民绝对充满信心能把这十几条龙鱼给繁衍出成千上万条来。


  那弄不好整个九十年代,整个北方的龙鱼行情就能抓他自己的手里了。


  顶着个“龙王爷”的名号,暗中操作龙鱼的行情不也挺美的吗?


  想到甚至不无可能,他反过来能把龙鱼从北向南输出,就更有一种打破世界规则的快感。


  这就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啊!


  另外,从个人喜好上说,他的满足感更大。


  原本他就喜欢养龙鱼。


  这种鱼体型优美,又有灵性,传言还能旺风水,逼格彰显满满。


  可上辈子,像蓝龙和红龙这种高端品种,他只能看看,摸不着边儿。


  一是他不够款,买不起。


  二是从内地兴起龙鱼热,把价格炒上天后,当时人工繁育技术还未成熟。


  许多龙鱼的产地都把这些珍稀龙鱼定为受保护动物,是明令禁止出口的商品。


  他是2010年从养银龙鱼开始入门的,后来顶多也就养了一对金龙。


  结果这辈子好了,居然早在1985年,古四儿就替他把如今南方市场上能见到的龙鱼品种一网打尽了,让他成了当今的京城玩龙鱼的第一人。


  别说他自己能随意摆弄这些珍惜品类,可以挪入自家私室随时欣赏了。


  真要是把这些龙鱼繁育出一批来,就连马家花园和坛宫饭庄也可以放上几缸,增加些富贵神仙气,好让客人们一饱眼福呢。


  这就是他和别人在虚荣心上的区别。


  在别人对于几千块BP机趋之若鹜,对价值数千元的电子产品肆意追逐的年代。


  他喜欢的玩物却是日后能卖出几十万一条的“龙鱼”。


  琢磨的是如何创造一股养龙鱼风潮,拉动一个大有前景的水族产业上。


  这让人怎么说呢?


  只能说人和人是有莫大差距的。


  他宁卫民随便迈出的一小步,就是别人骑上十匹马也难以追上的距离啊。


  无独有偶,在玩鱼的古四儿献宝之后,废品大王孙五福也给宁卫民送上了一份大礼。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孙五福送出的这份礼物,他自己可并不知道。


  而且居然是当成自己的过失主动跟宁卫民来请罪交待的。


  还满嘴的自责,满心的愧疚呢。


  敢情去年春节后,孙五福从老家带来了几个后辈子侄后。


  他就像当初宁卫民教他怎么干似的,也手把手教这些年轻人,如何按要求操持旧货回收的活计。


  原本指望着这些人能帮他一把。


  可人心难测啊。


  有的人能实在干活,有的人就爱偷奸耍滑,有的人服管,有的人就不服。


  又到了年底的时候,一盘总库,孙五福终于发现毛病了。


  那些年轻人收来的东西里,居然有好些个他看好的东西不翼而飞了,反而多了好些残破的器皿。


  后来一查才弄明白,这事儿居然是他自己的亲外甥潘二柱干的。


  这小子来京城待久了,被花花世界迷了眼,又摸清了孙五福代替宁卫民收旧货的目的。


  之后渐渐的不甘心老老实实干活吃饭,开始做一夜暴富的梦了。


  秉承着马无野草不肥的道理,这小子开始偷着把他自己收上来的东西弄到文物商店去卖。


  能卖出去的他自己赚个差价,卖不掉的才回来交公入库。


  也是巧了,从去年夏天起,琉璃厂就来了许多河南口音的人,拎着成麻袋的残器和瓷片来街上叫卖,一问都是自称打清凉寺那边来的。


  因为他们拿来的都不是整个的好东西,这年头的市场压根就不认,东西就卖的都很便宜。


  瓷片一毛,残器也就三毛五毛的,所以潘二柱动了心思,惦记上了别人收来的东西。


  他先是花了几十块钱买了好几麻袋残器偷偷存了起来。


  然后他就用这些残器鱼目混珠,一件件的把库里好物件给兑换出去了。


  所以啊,等到孙五福发现疏漏的时候,经济损失已经造成。


  至少上百件的东西被潘二柱置换成破烂玩意了。


  而东窗事发之后,虽然潘二柱扛不住胖揍交代了事情始末。


  可半夜里,这小子翻墙跑了,钱却找不回来了。


  这样一来,孙五福就只有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最终这些损失也只能由他替这小子补上了。


  坦白说,当孙五福对宁卫民讲述的这些事儿的时候,对于经济损失的问题,宁卫民就没当回事儿。


  首先,一百来件儿东西,亏损的成本,大不了一两千块钱到头了,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至于那些丢了东西到底有多少是古董,但这个方向压根就不该去琢磨。


  因为丢了的东西就如同杀了的鸡。


  可惜归可惜,总不可能按“鸡生蛋蛋生鸡”来计算得失吧?


  他又不是《阿凡提》里的巴依老爷,天底下没有这样牵强的道理。


  其次,从孙五福的出身和秉性的角度来看,宁卫民也认为,发生这种事儿原本也不可避免。


  既然孙五福都主动认错了,这种光明磊落的行为显然更可贵。


  作为宁卫民来讲,他觉得只要孙五福能吃一堑长一智,这或许还算是一件好事呢。


  最后,尤其听到那些残器的来源,竟然是一些口称来自清凉寺的河南人贩卖的。


  这就更让宁卫民产生了一个微妙的感觉。


  认为弄不好还误打误撞,要坏事变好事了。


  不为别的,去年叶赫民发现汝窑遗址一事已经登报了。


  叶赫民为感激宁卫民资助他考古一事,还专程登门道谢,送给他一个汝窑宋瓷的残片作为礼物。


  所以对宁卫民来说,钱不钱的根本不用再提,过去了就过去了。


  最重要的问题反而变成了那些残器,如今还在不在。


  宁卫民特别想要看看,是不是如他想的一样。


  还别说,孙五福还真给他留着呢。


  而且不光被潘二柱换了东西的残器都在,就连原先潘二柱睡觉的床底下还有一麻袋的残器也在呢。


  就这样,当天无事,宁卫民好好劝慰了孙五福一番,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大度。


  第二天宁卫民就专门跑到孙五福存东西的库里去看货了。


  结果怎么样?


  乖乖隆地冬,还真是好人有好报!


  那一百多件儿东西,一熘水儿的香灰胎,玛瑙釉啊。


  釉面一般开有细碎冰裂纹,以天青色为主。


  此外还有月白、粉青、卵青、豆青、灰青和虾青等呈色。


  这都是汝窑宋瓷的特征,质地和宁卫民从叶赫民处得到的残片一模一样。


  更重要的,是这些残器大部分都能保证五六成的完全,有十余件甚至是九成以上的完整。


  所以宁卫民惊喜交集,他基本上能确认,自己又中了大奖了。


  一件汝窑残器日后起码几百万,这误打误撞的又完成了几个小目标啊!


  那叫潘二柱的小子做梦也想不到,他自己曾经拥有过几个亿。


  反而是自作聪明,用真正的宝贝换走了库里的破烂呀。


  都说人要倒霉,放屁都蹦自己脚后跟。


  看来这人要是走运,放屁就能蹦出金子来啊。


  人生的精彩,莫过于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