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第七百八十六章 仍未止步

第七百八十六章 仍未止步

  ,国潮1980


  然而躲在幕后的宁卫民就是“痛并快乐着”这五个字,现实反应的极致了吗?


  不!恐怕还得说打地坛来的三位,才是心情忽起忽落,亦喜亦悲,自相矛盾的没头苍蝇呢。


  对他们来说,原本来之初,都是洋洋得意,想找心理平衡的。


  岂料天不遂人愿,当真来到了天坛,所看到的东西全是大大超乎想象的,一个刺激接着一个刺激。


  天坛压根就没给过他们志得意满的机会,反而让他们深感打击,直至心理失衡。


  像那金牛雕塑威武雄壮,像那搭棚结彩装饰靓丽,也就罢了。


  他们可以说无非是花钱的事儿,天坛只是仗着经济底子厚实而已。


  像祈谷坛内外的商业摊点汇集了知名老号,精品巧器,完全复原了当年厂甸的盛况。


  他们也可以说,是天坛仗着重文区手工艺厂多的先天优势,人脉积累过于丰厚的结果。


  可那祈年殿造型雪糕的出现,和祈年殿前《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剧装体验的活动。


  却让他们再找不到自我开解的理由和借口。


  再无法不去佩服天坛的令人惊艳奇思妙想,以及人家索展现出来的互动活动策划能力了。


  扪心自问,这是他们做梦都梦不到,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妙招啊。


  别的都不论,就凭人家这两样敛财的手段,完全不受年节的限制,并不只局限于新春庙会上这个场合。


  大可以长期这么吃下去,一劳永逸闷声发大财,就比他们高明不知多少。


  为此,书记和副园长感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威胁。


  此时他们虽然还没有看见天坛的游艺区和表演,可就凭已经发现的东西,就很难再对自家的庙会活动有什么信心了。


  偏偏他们越是受到打击,还对天坛游园会越发的感兴趣。


  无论如何都想一窥究竟到底,想看看其他部分的内容还有没有什么亮点,可以有样学样的。


  这种意图照猫画虎的剽窃心态,也就更让他们自己觉得脸红,在内心感到颜面无存了。


  你瞧这事儿闹得吧!


  还别说,作为藏在天坛园方背后的高人,宁卫民倒真是不负这地坛三位来客所望。


  他在文创和活动方面的突破确实未曾就此止步,仍旧持续刷新着这几个人的认知。


  就拿祈谷坛里的东西配殿来说,最有名气的老字号和厂家,最高档娇贵的商品,全被宁卫民给安置在这里了。


  这一点算是被地坛的书记猜中了。


  可书记却往往想不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宁卫民还干了什么。


  他把原本只是纯粹交易的店铺,居然也给整出了颇具情趣,可以让观众体验参与的内容来。


  而且尤为难得的是,同时还保持了配殿内安宁的环境,丝毫不显嘈杂,反而更增雅致。


  像东配殿里,一共汇集了韵古斋、宝古斋、庆云堂、容宝斋和京城画店五家老号。


  就为了匹配这里书画为主的氛围,宁卫民专门从京城两所美术院校请来了几位师生坐镇。


  又在堂前分别开设了人物剪影、素描速写、写意水墨、年画剪纸四個摊位。


  于是不管是不是懂书画的行家,不管是外宾还是内宾,只要来到这里,几乎都会被他们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熟稔的技巧表现所吸引。


  像素描速写,这对美院的大学生来说,是入学前必考的基本功之一。


  做到神形兼备,比例正常,是最起码的要求。


  而且这个项目的正式考试时间也仅有二十分钟。


  作为已经正式录取的大学生,如果不用铅笔用炭笔,效率还会更高。


  画个全身像,一挥而就,顶多也就十分钟的事儿。


  剪影属于美术造型能力的延伸。


  由于只针对人脸侧影特点的捕捉,无需考虑光影和体积,反而简单了。


  顶多也就用个六七分钟就能剪好一个惟妙惟肖的人像。


  所以不少游客都乐意坐上小一会儿,花个一块五买个自己剪影,或是两块带一张全身速写走。


  写意水墨行云流水一样的绘画技法,特别能吸引外国人的眼球。


  这些金发碧眼还从未见过这么快就能画出花鸟虫草的画法。


  瞅着毛笔晕染、泼墨、勾勒,寥寥几下子就能画出惟妙惟肖的生物。


  他们都感到十分神奇,频频发出惊叹。


  不乏有人花三五块钱买一两张走,准备带回国去配个相框充当家中异域风情的摆设。


  至于年画和剪纸这两样东西,更属于中外通吃的热销货了。


  因为这两样东西除了艺术形式通俗易懂,装饰效果强之外,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价格相对低廉。


  别的不说,就说年画吧。


  这个年头,在京城人通常的认知里,无非就是宝文堂的《年年有余》,《岁岁平安》,《尉迟恭、秦叔宝》,《神荼、郁垒》这种传统样式的。


  要不就是荣宝斋采取木板水印技术,在建国后所印制的新社会、新题材的年画。


  市面上常见的,一大张对开的年画,或是八开的一对儿门神,统一售价五毛。


  然而说到缺点呢,宝文堂的年画都是大路货,题材比较单一。


  又是用机器大批量油墨印刷的,导致成品失去了味道。


  荣宝斋的新年画,时事宣传属性又过强,木板水印的东西,颜色又不够鲜亮。


  所以近年来,老百姓过年已经鲜有买年画的人了,逐渐习惯了以挂历来代替年画的做法。


  但其实,我们传统年画的样式简直多不胜数,就连宝文堂,过去也出过不少好样子。


  而且也只有传统题材加上传统工艺,才能充分体现出年画的美感来。


  于是这一次,宁卫民为博得游客的喜欢,就专门请了两位工艺美院的教授带着学生重新制版,复原了几十种老年画。


  每样用手工印了数百张不等,一起拿到游园会上销售。


  这些年画的样式,除了过年吉利、发财还家、吉庆有余、接福迎祥、千仓丰满、牛马平安、刘海撒金钱、宝马驮元宝之外,还有戏出。


  什么庆顶珠、霸王庄、列国三国、东西两汉、精忠说岳、水泊梁山,孙悟空大闹天宫、陷空岛捉拿白菊花晏飞、茂州庙捉拿一枝桃谢虎、杀子报骑木驴、刀铡杜小栓,应有尽有。


  由于制作精美,又是市面上绝无仅有的东西,虽然最大不过八开,一概定价一元一张,可还是获得了游客们的热捧。


  外国人买的是新鲜,老年人是买回忆,像地坛的副园长和司机这样的中青年,全是评书的铁粉,买的是个人爱好。


  一个人买了《朱仙镇八大锤》和《枪挑小梁王》,一个人买的是《李逵夺鱼》和《武松打虎》。而与此同时,宁卫民还让人在现场做演示。


  用一套《春牛图》木刻底板加“粉连四”的纸张,花花绿绿的印了出来。


  虽然纸张不好,底板也是粗针大麻线的糙了点。


  但这个只送不卖,更惹人围观和赞许。


  这么说吧,这四个摊子与观众互动效果是异乎寻常的好,可谓一举数得。


  既赚了钱,得了人场和口碑,还普及了华夏传统文化和审美,成功提升了顾客的购物兴致。


  那些老号的书画销售量,几乎能顶他们平日出货的两三倍。


  大部分是他们平日里卖不出去的东西,厉害不厉害?


  西配殿里的情况比东配殿里还要好上许多呢


  因为那边汇集的是珐琅厂、玉器厂、象牙雕刻厂、金丝镶嵌厂,还有宁卫民的东花市料器厂和天坛暖棚培育出来的新鲜花卉。


  这些东西比起书画来,当然就更通俗了,欣赏门槛也就更低,更易为游客喜欢。


  那些珠宝玉器,金银器皿,宝石盆景里的珍品,就甭说了。


  价钱太高,鲜有人买,大家都是过个眼瘾。


  可这些厂家比较价廉的一些小物件儿却没少卖。


  玉佩、玉镯、玉扳指、玉溜子、珐琅香炉、鸟兽摆件、还有金银首饰。


  其中尤以宁卫民麾下的料器产品和天坛暖棚产出的花卉最为热销。


  这还真不能说是宁卫民假公济私的结果,主要是这两样东西的性价比太高了。


  像料器,明明的原料只是玻璃棍儿,却能做得比玉石更光润。


  而且东花市料器厂如今的技艺超过了国营料器厂,仿生技艺惟妙惟肖。


  那些料器成品,无论是瓜果花树,还是鸟兽盆景,摆在家里实在是提气啊。


  中外人士,谁见了谁喜欢。


  再说料器有大有小,有成套的,有单件儿的。


  价钱上也就有高有低,选择颇多。


  而对于花卉的喜好,更是人类天性中的共同需求。


  京城虽处北地,这个年头冬季奇寒,且多风沙。


  但也正因此,京城人对春的期盼之情比南方人更甚,全都寄托在了岁首的鲜花上。


  在案头摆一盆水仙、迎春或腊梅,是京城中产家庭和富户文人历来的习惯。


  尤其京城还是几百年的国都,过去达官显贵乃至宫廷过年,更是会不惜重金购买新鲜花卉。


  比如松竹梅同植一盆的“岁寒三友”,玉兰、迎春、牡丹合植一盆的“玉堂春富贵”。


  乃至民国时期,清王朝覆灭后的旗族赏花之兴仍旧不减当年。


  反而还多了北洋官僚附庸风雅,和外国人群体的特殊消费需求。


  这就让京城的花卉种植行业特别发达,冬日培育花卉的技术日益成熟。


  过去的京城,周边十里八乡都有靠花卉吃饭的花农,这种技术也一直沿袭了下来。


  像天坛园方今年就按照旧日的方法,培育出了许多极具观赏性的品种。


  腊梅、碧桃、迎春、瑞香、佛手、香橼、水仙、海棠、子孙石榴、子孙葡萄等各种奇葩异草,碧枝翠叶,姹紫嫣红,令人目迷五色,心旷神怡。


  说起来,虽是寒冬腊月,但摆在西配殿里的这些花卉,反而看着比春夏秋三季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虽然宁卫民心知长春那边今年就要坏事,没弄来上千块的君子兰哗众取宠,夺人眼球。


  但这些花卉已经足以惹人喜爱,让游客们留恋不去了。


  拿子孙石榴、子孙葡萄来说,那些坠弯了纤细枝丫的石榴与葡萄珠,可比什么都惹人爱。


  尤其是象征着多子多福的好彩头,但凡年岁大点的人,谁不是笑眯眯的围着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还有瑞香,这才是真正的世界名花,也是我国的传统名花。


  《楚辞》称之为“露申”,民间又叫做山梦花,千里香,雪冻花。


  那花开的颜色不但漂亮,香味也最是宜人,钻人襟袖,沁人心脾。


  冬日里,暖烘烘的屋内要摆上一盆,始终会有馥郁的花香,再也无虞炭火气、污秽气冲脑门子


  所以这些花卉的买卖也是极好的,哪怕价格稍贵。


  尤其有了外国人跟着搅和,即便极品花卉百元以上,也有人愿意出资购买。


  只是这些花卉中最好的一些,坛宫早就定下了,属于非卖品。


  而且一旦卖掉了,花架子上也没有再可以补上的了,未免大失吸引力。


  所以这反倒成了店大欺客的一处买卖,不少顾客失望而归,多少有些悻悻然的遗憾。


  但好就好在这里的互动项目兼具美观和娱乐性,极大的缓和了顾客们的不满。


  敢情宁卫民在这儿安排的一是糖画儿,二是糖人儿,三是面塑,四是打耳钉。


  先说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


  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这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在京城,只要一进入冬季,就会有穿着棉大衣的民间艺人走进胡同,敲起糖锣,摆出小摊儿来。


  然后在一众孩子们踮着脚尖儿,扒着摊子的围观中。


  民间艺人会用那锈得发黑的旧糖锅煮出蜜色的糖,用一勺一铲儿,极灵活地把垂涎的糖浆和起,行云流水般如同作画。


  不一会儿,他那摊上立着棉扎的柱子,上面就插满了不同样子的各式糖画,像个繁杂缤纷的画展。


  宁卫民让人摆的这个摊子水平特别高。


  那位老艺人姓崔,岁数已经有六十多了,一辈子几乎就琢磨这门手艺了,在糖画艺人里绝对的拔尖儿的手艺。


  他不但能画平面的传统图案,更会做立体糖画,而且样样都很精道。


  像一般的糖画艺人,也就做点龙凤、金鱼、猴子、蝴蝶什么的。


  然而这位崔老爷子做的平面糖画,不但连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内容都囊括其中,而且还能与时俱进,自我创新。


  像“三转一响”还有如今的“四大家电”,就是他独有的特色平面糖画。


  说到立体糖画呢,更是崔老爷子的家传绝技。


  什么糖螃蟹,糖蜻蜓、糖蝴蝶,糖蝈蝈,全都惟妙惟肖。


  也是因为这个,他才能被宁卫民看中,长期聘请为坛宫的糖艺师傅。


  那代表坛宫冷菜组去马克西姆餐厅的戴红,凭着一个糖花篮震惊了法国大厨,就是跟这位崔老爷子学来的能耐。


  现场众多人等的围观之中,只见崔老爷子就拿一个大勺,一个小勺。


  熬好了糖,小勺挑出糖来画,先翅膀后身子,都是分着的件儿。


  等几件冷却后,再拿个小铁勺烧红了“点焊”。


  跟着用小夹子夹起来一拼接,真就把那些糖昆虫给做出来了。


  可这还没完,崔老爷子还有倒别出心裁的独门创新工序。


  他拿几个勺各化了几块酸三色的水果糖在其中,跟着用个小刷子这么一刷,把糖色都刷在了那些小物件上。


  嘿,点睛之笔!


  蜻蜓变成了粉红的,蝈蝈变成翠绿的,蝴蝶则是三色相间的。


  现场的观众都敢打保票,这绝对是糖画儿界的第一绝啊!


  就这水平堪比国家级的工美大师啊。


  别看是个小吃,说句不客气的,哄孩子的玩意。


  可人家却楞是这民间艺术融会贯通,造就成了足以登堂入室的精美之物!


  一只的糖虫子买两块一只,大家都抢着买,而且这次都不让外国人了。


  怎么这?几十块戏装穿不起,难道两块钱的糖画儿还买不起嘛。


  吃?谁舍得吃啊!


  摆家且看去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