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第532章 谁气谁知道

第532章 谁气谁知道

  第532章 谁气谁知道


  人红是非多!


  这真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完全就像张士慧所说的那样。


  曲笑自从获得模特大赛冠军桂冠之后。


  不但采访多了,收入多了,认识的人多了,受邀出席的业内活动多了,上电视的机会多了,出国的演出任务多了。


  同样的,盛名之下,她所背负的情感负担和工作压力也与日增多。


  骤然间,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明枪暗箭的嫉妒攻歼,空穴来风的流言蜚语,近似于道德绑架的苛刻要求,越来越紧凑频繁的表演日程……


  都宛如暴风骤雨一样,几乎同时向她袭来。


  而失去了石凯丽的友谊,这一切,都只能靠她自己独自应对,适应,消化。


  勉强支撑的她,像极了在风雨中摇曳的一朵小白花。


  那真是身心俱疲,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疲惫。


  宁卫民确实没有想到,他好心好意的提携扶植,自行其是的暗箱操作。


  会给这个心理年龄远比实际年龄小得多的姑娘,带来数不尽的烦恼和困扰。


  这应该就是最典型的好心办坏事了。


  不过说实话,实际上,宁卫民的处境也比曲笑好不了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坛宫”红了,其实就等于他这个人也红了。


  他也一样在享受大红大紫的好处同时,真切的感受到了身为“出头鸟”的痛苦。


  首先是总公司方面。


  尽管宁卫民的权力、地位都因为“坛宫”的成功牢固了。


  不再有被清退下岗的可能。


  但为了维持目前最利于自己的处境,保住“将在外”的充分自由,以便从天坛公园这一方土地上获得最大的好处。


  宁卫民地对皮尔-卡顿和宋华桂提拔毫不犹豫予以拒绝、


  相当果决的放弃了兼营马克西姆餐厅的机会。


  这当然让皮尔-卡顿和宋华桂都很费解。


  他们就此事做过多次交涉,但最终还是被宁卫民以各种理由推脱掉了。


  所以大师归国的时候,明显有点不高兴,或者说是小伤心。


  宋华桂也觉得挺没面子,误会宁卫民对她仍有意疏远。


  他们之间刚缓和了一些的关系又因此止步不前了。


  不用说,宁卫民自己也因为辜负了这两位的赏识,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更麻烦的,是这件事随后被传得乱七八糟,总公司的人私下里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认为宁卫民傲娇拿大,要把宋华桂取代。


  有人说他有自知之明,是怕能力不足丢人。


  有人说他傻实在,有人说他贪心不足,有人说这本来就是宋华桂设下的陷阱……


  虽然这些风言风语,宁卫民其实并不怎么在乎、


  但由此产生的三个不良效果却是他无法回避的。


  一是总公司的那些高管,全在找机会试探他真正的心意和态度。


  和这些人打交道浪费了他许多时间和精力。


  二是他今后的一切动态都会成为总公司各方各面所关注的焦点。


  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总公司进行沟通、解释。


  像今年年底马上就要举行的第三届雕塑艺术展筹备工作,就远比过去进展要慢得多。


  三是霍欣又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频繁的“关心”、“教育”他。


  这绝对是一个相当大的精神负担。


  反正这样处境下,宁卫民是再没办法像过去那样不受瞩目,无所顾忌的去行事了。


  很有点束手束脚的感觉。


  其次,“坛宫”的走红,频繁在媒体上曝光,还引来了许多同行的关注,同样让宁卫民烦不胜烦,不堪其扰。


  像京城许多知名大饭店,就对“坛宫”富丽堂皇,典雅大方,超凡脱俗的室内装饰效果很感兴趣。


  钓鱼台国宾馆,四川饭店,京城饭店,都通过服务局联系“坛宫”。


  他们不但要求派人过来取经,还要让宁卫民给他们介绍工艺品厂家。


  而宁卫民不但要耗费时间、精力作陪,得搭进去几桌酒席。


  更让他不高兴的是,如果让人家照方抓药的学了去,那么“坛宫”独具特色的优势就少了。


  甚至“坛宫”二期的装饰成本,大概都会因为厂家生意多了忙不过来,而有所上涨。


  这无疑是怎么琢磨怎么亏本的事儿。


  可问题是这些饭店哪儿是一般的地方啊?


  都是“央”字头的背景,是万万开罪不起的。


  所以再不情愿,他也只能捏鼻子认了,顶多适度藏私罢了。


  唯一的好处,恐怕也就是能顺便的卖一点料器,谋点私利了。


  但问题是料器的产量不是短时间可以提升的。


  何况最近他还发给了东花市街道生产社生产玻璃酒杯的业务。


  这样一来,所谓的好处,也就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了。


  而这仍不是全部。


  更糟糕的是,“坛宫”这面招牌因为受到欧美客人的好评而崛起。


  好像已经让听鹂馆和仿膳饭庄有点紧张,开始眼红了。


  大概也与那两位在“坛宫”开业庆典上自取其辱的代表回去说了些不好的话有关。


  反正最近,京城的报纸上和电视上,总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借着“坛宫”引起的热度,对“宫廷菜”做“专业性”的总结和阐述。


  这些人的口风当然是以推崇两家“老字号”的“满汉全席”为主。


  虽然也认为“坛宫”能恢复一些传统满菜和近乎失传的宫廷细点是为特色,值得称道。


  但本意还是紧抓“坛宫”缺乏“山珍海味”,真正的古董也很少,来做文章。


  大概的意思就是外国人没什么见识,才会对“坛宫”这样把饭庄装饰得不像饭庄,另辟蹊径的后起之秀大加赞扬。


  但听鹂馆和仿膳饭庄永远是老大哥,是永远技高一筹,以纯粹实力取胜的正统大道。


  这些舆论宣传无疑让宁卫民很是困扰。


  反驳吧,好像有点妄自尊大,不愿意接受批评的意思。


  甚至会被业内认为忘恩负义。


  不反驳吧,任其自吹自擂,攻击诋毁,又有点气不过。


  如若毁了好不容易营造的好口碑,岂不冤枉至极?那不前功尽弃了?


  所以为这事儿,宁卫民是左右为难啊,烦恼了不少日子。


  好在请教了师父康术德之后,他算是得了主心骨,一下子就心平气和了。


  “这事儿啊,你完全就是关心则乱,急什么急?照我看啊,你既不能理会,也无需理会……”


  老爷子可谓语出惊人,宁卫民当时一下就愣怔了。


  至于具体的情由,老爷子随后是这么说的。


  “不能理会,是因为人家是两家一块骂你。你不但势单力薄,而且对方资格还比你老。你做出任何回应,都是无力的反击。如果这么干,就算是让人家给骂着了,反倒成了旁人眼里恼羞成怒的笑柄,坐实了你的错处。”


  “无需理会,是因为对方是自降身段来骂你,他们已经先一步犯了骂人的大忌。骂人总要以低骂高才不吃亏。以高骂低,怎么都不合适。你不去理会他们,不但显得他们是在恃强凌弱,而且他们骂你,也等于白白给你做了广告。”


  “说白了,外国人语言不通啊,他们骂你谁知道?并不影响你在外国人群体里的好口碑。国人呢,都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本来在大家眼里,你就是新秀。即使他们不说你坏话,大家也会觉得你的‘坛宫’恐怕比老字号还要差点。那你有什么亏吃呢?”


  “可这么一骂就不一样了,反倒会让许多人因此对你好奇。那就会给你招来不少客人。说到底,开买卖的什么都不怕,就怕人不来。只要人来,对你就是好事。我绝对相信,来过你这儿的人,孰优孰劣自然有正确的判断。”


  “我看他们这是昏招,作茧自缚,等不到你的回应,时间久了他们自己就着急了。最后不还得看真本事吗?”


  不能不说,老爷子对这个问题看得很准。


  果不其然,别看舆论上全是不利的论调。


  但宁卫民的“坛宫”,顾客还真是一日多过一日。


  买卖非但没受不良影响,似乎还因此更好了。


  另一方面,单方面骂人是很难维持的。


  任何骂人挑事的主儿,都是盼着回应的。


  如果挨骂的不回应,骂人的就没精神。


  宁卫民就对此没有任何回应。


  所以也就多半拉月过去,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全都偃旗息鼓了。


  真应了那句话了,一个巴掌拍不响。


  想必那些专家自己都觉得无趣得很吧?


  反正宁卫民是一点不气的。


  谁气谁知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