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第503章 钱不够,工艺凑

第503章 钱不够,工艺凑

  第503章 钱不够,工艺凑


  上得楼来,宋华桂发现眼前的这十几平米左右的空间,还只是楼梯、电梯与二楼衔接的公用部分。


  她立刻意识到,若真要进入餐厅,恐怕还得拐一个弯才行。


  大概率是要通过前庭那浮雕墙后面的部分。


  这是建筑格局使然,稍有方向感的人,只要一看到前庭格局就可以联想到这点。


  不过即使如此,宋华桂也得承认,二楼之上这只能算是通道性质空间部分,一样别具匠心。


  因为除了“鸿运当头”、“吉星高照”的两处噱头之外,这里墙面和地面都不简单。


  楼上电梯正对面的墙面与楼梯处的清代帝王画像呼应,悬挂的是明代十六位皇帝的画像。


  如果有心,甚至能够察觉到。


  从最初踏上楼梯的光绪皇帝画像开始,一直到楼梯口的顺治皇帝画像为中继,然后再衔接到的二楼墙壁上悬挂的崇祯皇帝画像。


  这样的展示方式,竟然是在潜移默化地利用朝代帝号顺序来作为对客人的引领。


  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心里暗示,非常巧妙的让餐厅的空间以及宫廷菜主题得到了有序又有效的延展。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有特点,外国人喜欢张扬,国人专好含蓄。


  地面也是一样,虽然只是灰蒙蒙的石材铺就的。


  可宋华桂还是在地面上,看到了极为讲究的传统美术图案。


  像楼梯口和电梯出口处,是“万福流云”。


  整个空间中心的位置还有“寿山福海”。


  这分明都是经人手工一点点凿出来的。


  以宋华桂的美术修养,甚至能断定干这活儿的人绝不是普通的手艺人,只会是美院雕塑系的专业美术人才。


  因为无论这些图案的层次感、丰富性,还是准确性与灵动性,都不是一般工匠所做的“行活”可比。


  不过,即便是发自内心由衷的欣赏,但这次宋华桂却没有再出言夸奖。


  哪怕她确实认为宁卫民在细节处理上,真的做得非常到位,远超她的想象,她也要有所克制和保留。


  道理很简单,如果走到一处就夸奖一处,好话说多了还值钱吗?


  这样不但有失矜持,反会过犹不及。


  她绝对肯定后面还有更精彩的东西,所以认为还是应该按老话说的那样,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好话说在要紧之处。


  就这样,默默的走向通向餐厅的转折路口。


  宋华桂已经打定了主意,怎么也要走进餐厅里面,看到宁卫民真正布置下的“重头戏”,才能予以表扬。


  但世上的事儿还就是这么绝,许多时候不是人想明白了就能做到位的。


  才刚一转过路口,骤然看到距离自己五米远的餐厅入口,宋华桂就违反了刚做的决定,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大为惊叹的赞赏。


  “哎呀!真漂亮!太神奇了”


  这真的不能怪她,因为这是登峰造极传统工艺,与巧妙的美学应用合并效果。别说是她了,恐怕换做任何一个人都免不了要失态。


  她看到的是一副什么样的情景啊?


  最直观的就是红墙碧瓦。


  这可不是什么指代的引申意义,那真的是大红色的宫墙,再加上青绿色的琉璃瓦。


  拐过这道弯,两边的墙壁全是犹如天坛公园里的实景一样。


  宫墙下还有汉白玉的围栏,道路中间也按纵向铺设了丹陛石。


  而餐厅入口大门则是近似于完全复制的一道宫廷风格的垂花门。


  毫无疑问,这是明清时代最典型的宫廷建筑风格。


  但这还不是全部,如果只是单纯的复制,来显示宫廷气派,那太死板了。


  生动的地方在于通向垂花门的左右两端宫墙墙头处。


  一在前,一在后,错落着,各自伸出了一大片玉兰花。


  而垂花门下左右两边,还分别立着两个亭亭玉立的姑娘。


  玉兰当然不是真的玉兰。


  那是铸铜的枝干上镶嵌了料器的花朵,光润剔透,洁白无暇。


  两个姑娘也并非人们惯常思维方式中,那种头梳旗妆,一身艳服,脚踩花盆鞋的宫女形象。


  作为领位,她们形象更具现代感,头发只是盘了起来而已。


  身上的旗袍也比正常的旗袍尺寸要短,是仅仅及膝的裙装。


  布料颜色并非大红大紫,而是很素雅的孔雀蓝底色,绣着白色的玉兰花。


  人与景,景与人,就这样对应生辉,情趣盎然。


  然而只有生动和情趣就够了吗?


  不,最后还要有端庄的仪式感,以及不失稳重的优雅感。


  要知道,通向餐厅入口的宫墙可不仅仅只是宫墙,在墙体上还开了绿色琉璃瓦做衬的花窗。


  每个开出来窗口都封着玻璃,窗口下方的铜牌上的信息显示,这里面封锁展示的每一件器物都是真正的皇家古董——来自天坛园方的祭天礼器。


  然后最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莫过于穿过垂花门,那被温黄色暖光打亮的内墙了。


  餐厅内部墙体上的金灿耀眼的画面,居然是临摹的清代画家姚文瀚的《紫光阁赐宴图》。


  就在这里!通过美院国画系师生的妙笔!


  神奇的复原了清乾隆二十五年春节期间乾隆皇帝大摆宴席场景!


  不用说,在这个年代,如此的室内造景太难得一见了。


  要按理说,国内的环境,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东西。


  连国家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也没有这么生动的例子啊。


  所以也就无怪乎宋华桂的精神和视觉都受到莫大的冲击了。


  “你这里简直就像是个宫廷文化博物馆嘛,哪儿像是吃饭的地方啊?可真了不得!我觉得我那正在施工的马克西姆餐厅,都要对你的设计甘拜下风了!你真是应该去学艺术专业!否则太可惜了!”


  宋华桂嘴里夸着,站在餐厅门口根本就不往里走了。


  她越看越是兴致勃勃,看完了料器玉兰花,又看汉白玉栏杆的雕工。


  然后再欣赏垂花门上的彩画,与那飞头、椽头的“万寿”图案。


  最后眼神凝聚在门口两个姑娘的衣服上,越发热切起来。


  不为别的,她其实一直都有想把民族服装时尚化,推向国际时尚舞台的打算。


  为此,已经构想了不少的设计稿了。


  万万没想到,她自己还没有勇气把方案给别人看,宁卫民竟然就走在前头了。


  居然把民族服饰改良得这么好,而且都开始结合实际来使用了。


  这让她心中的滋味怎能说的清楚,道得明白啊?


  如果可以,她真想看看宁卫民的心里到底长了多少心窍。


  人人都说七巧玲珑心,过去她认为就是个夸张的笑谈。


  但自从认识宁卫民,她越来越相信这句话是具有一定真实可能性的。


  否则就没法解释宁卫民的这些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和商业灵感。


  然而对于她的褒奖,宁卫民这次却显得比较淡定。


  这也不奇怪,因为自己的事儿他自己清楚。


  对他而言,这些东西三十年后可见怪不怪了,他不过照搬而已,可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超人一等的见识。


  相反的是,他餐厅里头的那些实打实摆着的东西,远比外头这些更让他珍视。


  于是就没怎么当回事的谦虚了一把。


  “您可别开玩笑,我这点小聪明算什么呀。哪儿能跟您那用日本人施工,全部采用进口材料,原封不动的把巴黎的马克西姆餐厅复制出来的餐厅比呢!”


  “您那餐厅墙上的每一块玻璃都是直接由法国飞过来的,玻璃上的油彩都是一笔一笔画上去的,那才是真正的高档。”


  “我这都是凑合事。资金不宽裕吧,又希望能像您那餐厅一样,也来点艺术气息,别那么俗气。纯属是没办法的办法,钱不够,工艺凑呗。看着挺像那么回事,但说来就是讨个巧,完全沾了咱们国内工艺美术价廉的光了。”


  “不瞒您说啊,美食须美器,美食须美景。把这两件事儿忙和差不多了。我就已经连空调都没钱买了,最后只装了吊扇……”


  宋华桂又不禁愕然。


  “啊?没有空调啊?这么热的天儿,人要多了可怎么好?这你怎么能凑合呢?你呀,还是年轻,这种事儿,你应该打报告给我嘛……”


  可跟着她猛然又意识到,身上感受到凉爽,似乎与事实不符。


  “……不对吧?你这餐厅里头没有空调吗?我都感觉到里面的丝丝凉意了。不可能只凭吊扇,就能这么凉快……”


  得,话既然都送到嘴边上了,宁卫民也就顺理成章,很轻松的装了回“13”。


  “嗨,洋有洋办法,土有土的招儿。大姐,空调我确实是没有,那太贵了!可我能摆冰盆啊!”


  “您是有所不知。我这饭庄修的冷库大极了!存上几大块‘北极熊’的人造冰,足够我用两三天的!”


  “要论性价比,人造冰可根据实际随意添加,那耗费的成本可比用空调性价少多了!而且还有古风!这难道不好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