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第四百二十一章 参观团

第四百二十一章 参观团

  “打竹板儿,快来瞧,今儿个天坛真热闹。各路师傅手艺妙,种种小吃真不少。叫卖吆喝声不断,一声儿更比一声儿高。”


  “小米儿粥,小豆儿粥,驴打滚儿,油炸糕。艾窝窝,炸麻球,焦圈儿油条豆沙糕。”


  “酱牛肉,羊杂碎,烧鸡熏鸭猪耳朵。炒灌肠儿,八宝儿粥,油炒面(来)耷拉火烧。”


  “糖三角儿,拌凉粉儿,芝麻烧饼枣儿年糕。锅盔煎饼牛舌饼,豆汁儿拉面糖火烧。”


  “凉拌面,刀削面,面茶烧卖槽子糕。肉炒饼,炒疙瘩,锅贴陷儿饼小笼包。”


  “京东肉饼是喷儿喷儿香,手工摇出的白元宵。薄脆薄的像张纸儿,糖葫芦长的比人高。”“爆米花儿,桂花儿糖,醉枣儿蜜供棉花糖。开花儿豆儿,小人酥,江米小碗花生糖。”


  “八宝咸菜萝卜干儿,松子儿瓜子儿橘子糖。凉透心儿的冻柿子,一辈子忘不了的关东糖。”


  “更有那,王致和的臭豆腐,熏得你,没处儿躲来没处儿藏。哎,它闻着抽,吃着香,看见不吃你心痒痒,心——痒——痒!”


  好听不好听?


  要是平日里,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段儿数来宝太吵太闹。


  但人们如果身临其境,就在“雕塑艺术游园会”的环境当中。


  亲眼目睹各个饮食摊点的生意红火场面,鼻子里又闻到了各种好吃的,热乎乎、香喷喷的味儿。


  按大概就不会这么想了。


  一定会说堪称妙音啊,弄不好还嘴里流哈喇子呢。


  1983年2月27日,在元宵节当天的十点半左右。


  天坛西门开来了好几辆黑亮黑亮的汽车。


  汽车不是沪海牌就是吉姆,下来的干部们个个衣着肃穆,红光满面。


  既有市领导,也有区领导,还有园林局、服务局、公安局的人陪同随行。


  这些领导都是被《新闻联播》的报道效力和持续发酵的民间好评吸引来的。


  今天特意赶在游园会闭幕前来参观,同时也表示一下慰问和鼓励。


  然而他们在天坛公园的领导干部、乔万林和宁卫民的联合迎接下。


  都没来得及走进斋宫陈列馆去看雕塑艺术展的主场。


  就先在斋宫外面的商业区看见了这热热闹闹,宛如清明上河图一样的场面。


  在打着竹板儿的艺人说唱中。


  众位领导不但对老百姓其乐融融,吃喝欢畅的情景表示赞叹。


  对现场基层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状态夸奖不已。


  更主要的是,他们还都注意到了防火、防盗、卫生、垃圾清运和人群疏导方面,这些细节和措施的过人之处。


  对此相当满意和欣喜。


  于是在门口停顿的时候,各位领导先就给了天坛园方和区服务局一个组织有方,办事周全的评价。


  而天坛园方和服务局的主要负责人,则赶紧把功劳全归结在下属和基层人员身上。


  尤其是天坛公园的园长,得了领导夸奖,气色大好。


  同样没忘把真正的功臣宁卫民借这个机会推出来。


  他专门向诸位领导介绍,说宁卫民就是皮尔·卡顿公司的代表。


  既是这次游园会的发起者,也是主要出资人。


  人虽然年轻却非常有头脑,主意就是他出的,所以游园会的成功,属他的功劳最大。


  这话一说,大领导就主动对宁卫民伸出手来了。


  代表市政府对皮尔·卡顿公司为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予以赞许和肯定。


  宁卫民则用双手握住领导手,诚惶诚恐的做了一番谦虚回应。


  他声称游园会的成功,主要还是靠所有相关单位大力支持、配合、与帮扶的结果。


  尤其是天坛公园、服务局和分局的领导们,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


  通过这次合作,他从各位领导身上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因此他非常希望皮尔·卡顿公司能与天坛园方和服务局在文化交流方面加强探索。


  发掘出更多的合作方向和可能性。


  说白了,这不就是韦爵爷的名言,花花轿子人抬人嘛。


  宁卫民这小子,嘴里说的都是漂亮的场面话。


  什么叫场面话?


  简言之,就是让别人高兴的话。


  既然说的是“场面话”,可想而知就是在某个“场面”才讲的话。


  这种话不一定代表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一定合乎真实。


  但讲出来后,就算所有人都明白你的话“言不由衷”,也一样会感到高兴的。


  当然,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对宁卫民来说,第一面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只是基本素养。


  真正为了哄这帮领导开心,其实他还备了更多的节目呢。


  比如说,在参观斋宫的时候,他早安排人准备了红纸和笔墨。


  要求诸位领导赐字,留下墨宝。


  另外,他还让专人拿着相机,拍摄领导视察的全程,随后再为大家合影留念。


  还有,参观结束后,他还把领导们都请到了斋宫的咖啡厅去休息。


  在哪里品尝了一些小吃和元宵,又按人头把早就准备好的纪念品,交给了领导们的随从。


  最后这才毕恭毕敬,殷勤备至的把这个“参观团”给送走。


  还别看这些环节在当今,已经属于烂大街之举。


  可在这年头,却真的是极其周到且贴心的款待程序。


  要知道,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


  即使是官场,也并非所有人都懂得交际的诀窍的。


  当时的人有几个懂这一套呀?


  想都想不到。


  为此,当领导们离去的时候,都是齐齐展颜而笑了,几乎谁看宁卫民都和蔼有加。


  不用多说,乔万林当然是无比佩服。


  宁卫民的表现显然具有与其年龄不符的成熟和老练。


  不但让参观的领导们个个听着舒服。


  让天坛公园、公安局和服务局的领导们觉得他会做人。


  甚至就连乔万林自己,也觉得宁卫民比他还适合走仕途。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会说话不容易,会办事就更难。


  如果要再加上礼数周全,那简直天下无敌了。


  迎人三步,送人七步,处处拿捏得那么巧妙。


  和这样懂事的人相处,领导能不高兴吗。


  但就这,仍然不是宁卫民的全部的优势。


  他为人大方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那份着装和仪态,是既自然又高雅。


  能显出形象的魅力,非常容易就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乔万林对此简直可以说是羡慕至极了。


  真希望自己也能有宁卫民这样的风度和仪表,那才能保证仕途一帆风顺啊。


  但话说回来了,所有这一切毕竟只是乔万林自己认为的。


  多少有点理想化和夸张的成分。


  像乔万林就怎么也没有想到。


  他认为宁卫民说的场面话,居然有一些还并非真的只是场面话。


  某些事儿,宁卫民其实是非常认真的,而且刚才那就是借机会在做铺垫。


  而宁卫民的处境,也并非他所看见的,真的那么舒服快意,意气风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